国内一直都流传着一句“名言”——程序员的开发生命只到35岁!于是转型就成为国内程序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35岁失业?
一般来说程序员生涯中的重大转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技术上转型、向管理转型、创业转型。
在开发生涯中,每个程序员都至少会面临一次这样的机会和挑战,其中,有成功、有失败,关键是如何能够迅速面对变化的局面,快速地做出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选择,以应付更大的挑战。
转型
那么程序员应该如何成功转型呢?
转型的分岔口从23岁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在不同的软件公司跳来跳去的寻找机会,虽然收入在不断上升,职位上却一直没有太大长进,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想到转眼间,35“大限”就在眼前了。
看看当年的同学创业的已经小有所成;专做架构的也基本挂上了架构师的名头;转做管理的也基本都做到了项目主管级别了。
电商架构
站在这个分岔路,却茫然了,到底该往哪边走?转做项目经理,能力上肯定没有问题,可是想到每天和变化不定的甲方打交道,脑子里就是一团乱麻,觉得把大部分时间放到沟通上十分浪费,感觉还是更喜欢踏踏实实的做一些实事。
靠技术自己创业,现在需求的空白区已经极少,找到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基本上很难,即便是做一个共享软件,也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空白需求点,唯有比同行做得更精、更好,而时间上根本不允许自己这样做——毕竟每月还有房贷要按时支付,不可能先辞职专心去做一个还莫须有的共享软件。
共享软件
转做软件架构师,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是现在国内的小软件公司根本就没有真正架构可言,去知名的国际大公司,又没有直接做架构的可能,还是需要从开发做起,照样需要时间来熬。所以说起转型,真是一肚子的无奈,很羡慕国外的程序员,可以一直做开发到退休,可是国内又有几个给我这样热衷于开发的程序员的机会?
架构师能力模型
改变的不仅仅是职位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奋斗到35岁的门槛时,成功的做了公司技术部门经理,虽然之前已经有2年多做项目经理的及础,可还是觉得很多改变让我措手不及。首先是之前和自己像哥们一样的同事,关系一下子疏远了很多,而且还大有倒戈之势。
虽然所有管理书籍上都指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学会和属下保持一定距离。可是我觉得适当的距离绝对不应该是疏远到如此程度,深刻反省过自己的言行,自觉只是做了份内之事。
管理者模型
但是同事的抱怨还是不断传来:下班不管有事无事,总是留到很晚,让大家都不好意思正常下班;总是端着架子,指使下属做这做那;总是吹毛求疵指责下属工作……如此等等,让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其实只有真正走到这个位子上才会知道,貌似清闲的领导,手中的工作往往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一一处理;
对事情的宏观把握,使我们不得不把工作安排得更为细致,不得不纠正他们看上去可以容忍的“小问题”。再回想起还是普通程序员时,对领导也是满腹牢骚和不自觉的抵触,对此也只有深深的无奈了,也许等他们也走到这个岗位,自然会理解我的苦衷。
KPI
然后是工作本身的改变,虽然已经有了准备,有时候一些需要马上拍板的突发事件,还是比较考验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刚刚任职时,并没有完全进蜕变。
调查结果显示,69.1%的程序员选择了技术转型,即从事另一项更适合自己或更高层次的技术工作,31.75%的程序员转向做管理,另外仅有9.8%的程序员是在“35大限说”之下随大流转型。
84.13%的程序员需要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转型,69.1%的程序员选择技术转型,17.46%的程序员选择创业,60.31%的程序员对转型后的情况表示满意,3.17%的程序员对转型后的问题应付自如。
程序员的转型更为理智,希望从事研发工作的程序员占了绝大多数,正在往一个良性方向发展。公司体系从来都是金字塔型,管理岗位仅仅是塔尖的少部分,对程序员来说,一味的希望转型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在国外和国内一些大的软件公司,优秀的、有一定资历的程序员的收入和待遇,都与相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相当,甚至更高。
中国的软件行业需要更多这样的软件人才,毕竟我们要的是软件人才,而不是“代码工人”。
17.46%的程序员选择创业,这与另一项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调查中显示的11.9%的创业比例相比,笔者认为这个数据稍微偏高,在行业内历练多年后,洗尽铅华看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更为冷静,2023年国内软件业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创业需要更多的理智和完全准备。
下一篇:软件架构模式—分层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