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肖知亮(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突出“时代之势、现实之需”特点,树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
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顺势而为”,不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禁锢在固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场景、文化要素中,尤其要善于借助“时代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新媒体既是“时代之势”的具象事物,即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授课方式的“新势力”;同时又是“时代之势”的抽象意义,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改革升级的“新趋势”。无论是新势力还是新趋势,其共同特点都是“变”,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念到实践主动变革。
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包括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注入新媒体要素,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获得感和满足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学生兴趣不高、价值认同不足、理论理解困难等。新媒体技术则能够将严肃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立体,同时借助网络新媒体的时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事相结合,从而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新媒体本身就是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传播阵地,利用该技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从“庙堂式”“宣教式”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感知主旋律,倾听“中国故事”。
高校思政教学应构建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采取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客观上,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新形态。从教育主体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给予“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充分认同,并确保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被置入合适的应用场景中,这样才能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基于三种应用形态:
其一,一般课堂形态。即在教室空间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具体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如微课、慕课、PPT课件等,这种方式可以打破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自行调整章节框架,或围绕着具体的知识点打造“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方式,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
其二,翻转课堂形态。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的模式,打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限制,具体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如“智慧教室”“云课堂”等,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能够通过各种APP、网站等(如学习强国)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其三,“微形态”。“微”是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载具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抖音、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师生之间高效沟通的机制。
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背景下的教学体系构建
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需求,以确保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有的放矢。
注重师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媒介素养。教师在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等,都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参与。而新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课堂新要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作用愈加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师职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除了要在专业领域形成充分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还应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特点、规律,确保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和支持。事实上,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未系统地接受过信息技术训练,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主要源自于个人生活经验。基于此,高校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新媒体技能培训,增强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帮助其从简单的PPT课件使用中脱离出来,更加灵活熟练地运用微课、慕课、云课堂、微信等软件工具。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创新能力,很多教师在面对新媒体技术时容易形成“工具思维”,只关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哪些功能,而忽略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等。高校应当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统筹教学任务,建立个性化的“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可将“学习强国”APP作为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将微信作为师生沟通平台,将抖音、微博、短视频平台作为学习成果展示途径等。
顺应学生特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学客体的引导力。在高度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中,言论成本降低,去中心化、无障碍化的传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甚至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权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积极顺应学生特点,在新媒体语境下开辟新的教学场域。以载具为例,智能手机是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场域的落脚点,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喜欢哪些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快手、西瓜视频等),热衷于哪些信息传播形式(如直播、短视频),同时形成一套大学生喜欢的话语表述机制,将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理论预言适当结合起来,如探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话题时,可以引入“吃土”“996”“吃瓜群众”等词汇活跃课堂氛围,拉进课堂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破除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的刻板印象。
发掘网络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教学资源都属于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主体,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是较为单一的,主要是针对教材的讲解阐述。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研团队等应展开深度发掘,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首先,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资源发掘,例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作为依托,补充书中缺失的概念、观点、历史事件、现实映射等,再转化成“数字教学资源”的形式予以应用。其次,可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经典著作进行发掘,各大自媒体平台上有众多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知识分享视频,可取其精华,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应当通过新媒体平台关注社会热点、时政要闻,将其转化为具有时效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用来印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施效能。互联网时代下,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为中心、教材为纲领、教室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呼吁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的声音愈来愈高。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其根本价值在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播效能,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教师既可以根据不同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功能特点,将其限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不同“生态位”,如微博用来上传教学视频,微信用来维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分享,直播用来取代课堂教学场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合使用方式,选定一组新媒体技术代表,将其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