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 · PEOPLE | 鲁晓波:初心可贵
鲁晓波把所有的热情献给了艺术事业,如今他不仅愿意把自己40年的经验讲述给自己的学生,也愿意把这一腔丰沛的感情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分享给更多世人。
鲁晓波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小镇林场青年鲁晓波就参加了高考,试图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家里兄弟姐妹4人,他是老二。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医生,从小就教育子女们,人生没有捷径,始终要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来生存。哥哥爱好音乐,业余时间擅长演奏小提琴,鲁晓波和弟弟都喜欢画画,十三四岁的时候,每天放了学,他跑到厂里俱乐部观看美术人员画宣传海报,他常常就这样一直仰着头能看上数小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我要拜那个美工为师。
和风,水墨绘画
这个专注的孩子还是引起了这位叫陈凤生的美术人员的注意,老师让他每天放了学之后去他的工作室,他刚好有很多关于绘画的书籍,也有很多理论知识可以教给少年时的鲁晓波,父母还特意带他拜另一位叫唐道文的美术工人为师,从此,开启了他的美术之路,色彩丰富的颜料和眼前的蓝天白云成了他初次拿起画笔时的主要伙伴。有一次在市区一家新华书店里,鲁晓波被眼前各种各样的美术书籍迷住,他抱着一本厚厚的美术书籍一步都不肯走。母亲一直看着他,问他:你真的这样喜爱这本书吗?鲁晓波点头。即便当时家境并不富裕,但母亲还是许诺他:“如果你画一百张画,我就买下这本书给你。”鲁晓波很快就完成了母亲给他的任务,母亲兑现承诺,帮他把那本书抱回了家。那是他的启蒙书籍之一,他至今还隐约记得,那是一本讲速写和绘画入门的书籍,这本书一直陪伴着他,直到他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超以象外,水墨绘画
十五六岁的年纪,鲁晓波作为知青走入了农村,坐着火车他到达了株洲县城三门公社林场,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因为有一点儿绘画基本功,又愿意勤加练习,他很快成为了一群年轻人中引人注目的那个。他在林间画的一幅充满热情的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在省里的一次展览遴选中一举入围,但年轻的鲁晓波觉得,眼前这些远远不够,他的理想是去更好的学府深造。于是下了工之后的林间、田野中、寝室里,都留下了他苦读文化课的影子,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要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猫,水墨绘画
1977年他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几个月后,鲁晓波收到了中央工艺美院的入学通知书,他成为了株洲市为数不多的考上大学的“高材生”,4位考入北京高校的考生还被登上了报纸。他一度兴奋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的,那个画过《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孩子,就这样真的一路考去了北京。
入学时,鲁晓波为自己选择了工业美术系这个专业。他热爱美术,但他也和很多男孩一样,喜欢物理和机械原理等科学知识。工业美术系刚好能同时满足他两方面的兴趣。“我之后的学术发展、创立信息艺术设计系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设计的好坏不在于使用最先进的材料、技术,而应该是面对一个真实需求,用恰当的技术、精简的材料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最低的成本,来解决问题,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当代的艺术设计要有深远的考虑,要有社会责任意识。”
犇驰,水墨绘画
当时国内的现代设计处在初创阶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第一所应用美术高校,开设有:装潢艺术系、陶瓷艺术系、染织服装系、工业美术系、装饰艺术系等等。作为工业美术系的学生,他希望自己能掌握一种能力,在创作设计实践中把艺术与科学技术融于一体。当时正值从实用美术、以造型装饰为主的艺术设计理念转向现代“设计”。学校里很多富有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的艺术名家,如张仃、庞薰琹、吴冠中、雷圭元、郑可、潘昌侯这些艺术先行者的艺术思想和作品,是鲁晓波艺术人生的启蒙,他受益终身。
左图:汝瓷壶
右图:青瓷盘
在鲁晓波眼里,艺术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结合在一起,会是一次奇特的碰撞。毕业后的鲁晓波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并获得了多次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1983年,他造访德国,深入考察了西方艺术设计教育,是他第一次与欧洲人文艺术面对面交流。在长时间封闭后的开放初期,欧洲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的设计和天马行空的思维让他充满好奇。他更坚信,向世界开启国门的改革开放洪流中,艺术设计专业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也相信跨文化的艺术设计,会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他立志要再赴欧洲长时间学习,为此上了外语学院的德语培训班,就为能更好地读懂德国作品,和与艺术家更好地交流。1987~1990年他先后在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和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研习,除了专业学习外,作为教师的他也深入研究了两所大学完全不同的对于学生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他未来的艺术教学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鲁晓波认为,文化多元化让这个世界变得无限丰富。
鲁晓波学习期间深受现代艺术教育中“三大构成”造型基础的影响,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过去的人们学习艺术和创作通常“师法自然”,但在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年代,传统的审美形式有些不适应了。“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的新时代,我们不能只以手工制作为特征借助自然现象来体现美学价值,而是要从自然中概括提炼形态的本质,树立简约并能符合工业化加工生产之风尚,这也是包豪斯的历史意义所在,它构建了工业时代的审美法则,强调了一种抽象的秩序与结构之美,从理性角度建立了形式与色彩的创造规律。渐渐地,人们也突破了传统美学的范式束缚。人们以此来代替曾经农业文明下的审美范式,逐渐开启一种新的工业时代性审美方式。”现代设计理念、方法、知识体系由此开始了。
意气,水墨绘画
鹤,水墨绘画
鹰疾如风,水墨绘画
2000年起,鲁晓波教授开始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系主任,当他走上讲台,鲁晓波更多的是带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清华大学110年校庆的时候,身为院长的鲁晓波教授再次强调了“大美育”的概念。艺术与设计要赋能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乡魅力和国民审美品位。学院更应与时俱进推动学科建设、知识发现与实践创新。他认为,当代艺术设计必须站在应有的高度,为时代、为民生,引领产业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65年来的坚守。
在他看来,“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造物前提思想,亦是艺术的物化形式。它生来就是要关注世界与人类理想问题的。面向新时代和可持续发展,高质与创新是主题,自然与人文价值应当并重,艺术与科学应当融合,传承与创新应当并举。不管是组织策划还是实际的造物活动中,设计都要服务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都要在设计中创造价值。
鲁晓波参与的新BMW7华彩辉耀典藏车创作。
“艺术代表一种智慧。”在采访中,鲁晓波院长多次提到这句话。“如果说,科学基于人类知识、素养、悟性和能力,那么艺术则是一种执着理想的人文精神与情怀。文化多元化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无限丰富,艺术与设计就是一种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基本驱动力的创新,这是我们指导学科建设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
2005年,鲁晓波率先在清华美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信息艺术设计系。“我知道这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全新尝试,但我也深知,创立这个系的定位就是要面向前沿、面向未来,以跨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谈起这次艺术教育创新,鲁院长深有感触,“我们的目的是要能应对未来的发展。多年来我们已经培养了众多面向工业化的设计人才,随着我们从信息时代向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以及未来元宇宙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必将身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融的时空中,对接全新的未来,人类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构建,甚至艺术本身的变革,无疑需要大量的优秀信息艺术与设计人才,这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鲁晓波于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展示设计
“智然之光”“智然之声”合作作品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敦煌为例”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大学深造的学子,鲁晓波院长始终不忘初心,以自己的满腔热忱投入到创作和教书育人中。他的愿望是让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能够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接受最好的教育,亦能为世界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如今的鲁晓波院长已成为了国内外表现突出的艺术人物,他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创作设计也多次问鼎业界的高端奖项。他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设计创作的第一线,今年下半年,热爱艺术的他举办了“瑞鹤知时”个人画展。采访中,鲁晓波院长坦言,在繁忙的事务中绘画仍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热爱中国画,热爱用画笔抒发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在中国美术界,鲁晓波所绘的仙鹤堪称一绝,他笔下的仙鹤灵动雅致,笔墨简约流畅,每一只鹤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之动物,现在属稀有动物,它对环境条件要求高,据说全球仅存4000余只,唤醒对环境生态的维护意识也是他画鹤的动力之一。“我第一次是在盐城看到野生丹顶鹤,它们身形洁净舒展,体态落落大方,极具自由美感,一种高洁之风、灵动之雅,深深触动我的心灵。之后我还专程前往日本北海道鹤乡采风,捕捉记录了许多美妙瞬间, 我以画鹤抒发自己的情怀,但愿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鲁晓波摄影作品:溪中玛尼石
鲁晓波院长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办公室内
鲁院长这样介绍自己与鹤的创作渊源。“我以为中国画有其特有的表现力和魅力,只要意念源于内心、笔墨随心而动, 作品一定能具有艺术性和当代性。特别希望更多的青年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国画现代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的确,他的画风不拘一格,潇洒率真,自成一派。在极富美感的水墨丹青中,我们仿佛依然能看到当年那个热爱绘画的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热忱。
统筹、策划 / 暖小团
摄影/王海森(SEN SPACE)
采访、撰文 / 三河
妆发 / 小新
服装造型 / 傲寒
造型助理 / 耀耀
场地提供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 / 王莉闻
新媒体执行 / JESSICA
责编 / L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