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履职典型案例,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推动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上海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实施的盗窃案件时,发现其作案的原因竟然是和网络游戏有关。
2022年,17岁的小高在上海一家餐饮店打工,为了给游戏充值,偷拿店铺老板的手机,先后20多次将14800余元的店内公款转出私用,被老板发现后,小高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随后,案件被移送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在调查的同时,也安排了司法社工对小高进行观护帮教。据司法社工周慧介绍,小高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没多久就改嫁了,他一直由祖父祖母抚养长大。
沟通中,周慧了解到,小高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交流,他把自己的时间都放进了游戏里。渐渐沉迷网络的他,为了给游戏充钱走上了盗窃的道路。检察机关认为,案件发生后小高主动投案自首,积极进行赔偿,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小高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既然游戏时长限制如此明确,为何小高能一天玩十几个小时网游呢?原来,小高得以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工具是一款游戏“代练”软件。办案检察官发现,小高下载安装这款“代练”软件后,便可以在上面接单帮人打游戏。
检察官认为,这款“代练”软件引诱、鼓励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进行网络游戏代练交易,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风险,根据调查知晓这个软件公司的所在地后,检察机关将相关线索移交到了属地检察机关进行处理。目前,这款游戏“代练”软件已经下架。
那么,是否还有其他软件也存在此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情况呢?上海浦东新区检察机关对提供这款软件下载的应用商店进行了调查。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检察机关认为,应用商店为代练软件推广客户端,使未成年人得以下载代练软件,从中可以无节制地游戏并获得收益,致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机制落空,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利益。于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向该应用商店的运营公司制发了检察建议书。
在检察机关的督促下,涉案的手机应用商店对平台内一万多款软件进行了核查,并下架了10余款可能存在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软件。
在检察机关推进诉源治理的这段时间,检察官、司法社工等专业人士也一直在帮助小高,在多方努力之下,小高逐渐摆脱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如今,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将当初盗窃的钱全部还清了。
此外,检察机关还为小高的监护人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家庭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发挥作用。同时,检察机关也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小高尽快从这个案件的影响中走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为了完善防沉迷措施,检察机关还与网络游戏行业协会进行了沟通,要求其自我监管,做到自治,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齐抓共管,共同守护未成年人上网、用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