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什么中国古代却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军校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历经25个朝代更迭,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消亡的文明古国,从夏朝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然而在4000年的历史中却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学府。
宋代武学堂原址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与否,浅白的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俗语讲,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不单指打仗能缴获抢夺大量的战利品,更说的是物资钱财的消耗。古志有云“兵马不动,粮草先行”,说的也是一个意思,经济是军事的基础。二,国家的支持,这个要从内外来说,内部的推动力量就是扩张派,希望发动对外战争来获得土地和战功。外部则是外有强敌,不得不发展军事来抵抗外敌入侵,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海军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三,需要大量优秀的军官和先进的作训体系。兵多将广多来形容一个军队强大,在冷兵器时代虽然对阵两方武器装备肯定有差异,但是决定胜负更在于人。军队像是一个汽车,军人就是发动机。为什么说作训体系重要,历代军法第一条都是令行禁止,军人听从号令,纪律严明都是依靠长期的训练形成的,古代打仗讲究排演阵法,军令在军阵中更为重要。
秦国战车——商君变法之后秦国军力得到极大发展
军队需要大量的优秀军官,接受过战术培训,懂骑射擅刀兵。军官的来源最广泛的就是从基层提拔,打仗勇猛,服从军令,这种军人一般出身贫寒,即便是被提拔也很少能担任高级职务,在底层军官中最多。另外一个来源就是高门世家,比如将门之后,皇亲国戚,官宦子弟等,这里面有一部分确实是有真本事,但是更多的确实来镀金的,赚个资历,捞点军功。还有一种更为特殊,文人武官,有些是赶鸭子上架,操刀杀敌,有些则是文武全才,其中就有辛弃疾和年羹尧,年羹尧在影视作品中更多以武将示人,但是他却是进士出身。不过从惯例上说,古代的军官选拔更侧重于经验主义,毕竟有赵括的纸上谈兵在前,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在后,让统治者在使用将领时更看重从基层出身的将领。
文人将军中的代表——辛弃疾
现在来看,培养军官最好的方式就是军校培训基础知识,下放到军队基层体验应用。那么古代有没有想到这种方法呢,答案是有的,只是没有建立起来。在宋朝时,曾经两度组建武学堂,不过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北宋庆历三年,在河南开封,第二次是熙宁五年。
古代建军校为什么那么难呢?首先是尊儒为官学,重文轻武,文可治国,武可安邦,和平时代首先考虑就是减少军队节省开支,又怎么会去大力发展军事,等到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却为时已晚。再者,开设学堂就肯定要像文化教育一样,有教无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武人集团和官宦集团的利益,大量的平民军官会抢夺将门之后和官宦子弟的机遇,使他们丧失了进入权利集团的机会。三,统治者担心平民出身的武将会结党营私,同窗朝夕相处,未来军队可能会被他们掌握,对统治构成潜在的威胁。
古代行军都有军师,一般都是通晓兵书战术,奇门遁甲。这些典籍术数大多数都是家传,古代帝王对于这些防之甚深,一般都会藏在深宫之中,担心流落民间为有心人所用。现在来看,有些兵书术数确实有些用,但更多的是神秘学,玄玄乎乎不知所谓。在某种程度上皇家也对这些有精神象征文化的一种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