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进入新学期,不少家长又开始考虑给孩子报班,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迅速升温。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系统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有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收费乱、门槛低等问题。
套路大同小异
尽管有明文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可在实际操作中,动辄上百课时、一次收费上万元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培训机构从教人员资质不全或证书水分较高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还有一些人渲染焦虑,将各种不知所谓的考级证书吹捧为择校“敲门砖”,刺激家长们的“抢跑思维”。凡此种种,严重恶化着非学科类培训的行业生态,不少家长本想报个兴趣班,给孩子培养点儿爱好,却往往花费不菲,还不知不觉入了坑。
少一些功利心
无论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还是其他什么“十八般武艺”,全都与“证书”“考级”挂上了钩。本来“双减”好不容易为孩子释放出的自由成长空间,又瞬间被塞得满满当当。“反反复复只练那几首考级曲目,其他一概不管”,目标如此功利,模式如此应试,孩子再浓厚的兴趣也多半被消磨殆尽了。
从整体层面而言,非学科类培训领域的繁荣,无论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还是学生全面成长都是好事。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可以让学生“双减”后的空余时间得到更有效利用。但这些益处得以实现的前提,是非学科类培训能规范发展,而不是步学科类培训的后尘,成为新的教育“内卷”赛道。
各方应多努力
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非学科类培训的规范管理。比如,加强课时跨度、收费金额等规定的落实,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机构准入、从业资质上也要提高门槛;又如,在治理“考级”泛滥的问题上,要出实招,严控违规考级和把“考级”与入学、升学相挂钩的违规行为。
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他们美好的未来可能是千般姿态、万种模样,而绝不会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别人家孩子”的成长模式再好,也大概率不适合自家娃,家长们尤其需要多考虑孩子的天性,少听忽悠。也许放下执念,放慢脚步,便会发现自己与孩子正处于成长旅途上最美的风景之中。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
V视角:
@王叁:发现了问题,向谁反映?
@薏米粥:乱收费现象应该得到治理。
@草莓芝士奶盖: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杰西猫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是法外之地。
@简单的活着:功利性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并无实际意义。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学科类培训的虚火渐渐退去,不能任由非学科类培训再走老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读懂公众期待和政策要求,用优质的教学和口碑换取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信赖。那么,兴趣爱好与功利性学习如何权衡?落实相关规定的要求,斩断非学科类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之间的联系,或许才是关键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