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教育部等四部门联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行动的通知就刷爆了朋友圈,被舆论称为“史上最严治理”。
政府下决心,家长添焦虑?
据媒体报道,北京各大培训机构陆续做出调整:举办多年的杯赛改名或停办、已发布的超前课程信息消失,好几家培训机构已经不做奥数培训。
但是,寻道君也听到了另外的声音:有家长表示,孩子选择培训班的“超纲课程”是因为在课内“吃不饱”,而某些弱势科目在课内 “吃不下”,即使培训机构不再提供这类课程,家长也会自己买书在家教或请老师给他辅导。
由此看来,只是采用简单的堵、查、撤、罚等形式,将培训机构“一刀切”,并不是良好的教育生态。有需求就有市场,对学校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培训机构自然会迅速部位,这是市场规律。
要使减负之路走好,也需要学校去思考,如何科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怎样减?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教育
如何能让负减下去,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疑问。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认为,“减负”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讲规律。增加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时间,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减少重复、抵消的机械训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别化教育,尊重规律、依靠科学。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则提到了利用“大数据”给学生减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戴立益委员认为,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构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激励系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
教师也要转变,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学校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型,实行基于事实的时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效果。
大数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减负是势在必行,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和家长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择校焦虑中解放出来,不能简单依靠推迟上学时间、取消特长生招生、叫停竞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等举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大数据可以监控区域间多个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指标,更明晰地展示区域在现代化和均衡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成因分析、结果预测等等,帮助教育管理者更好地发现区域教育所存在的弱项,监督整改,做出更有效的教育政策。
寻道君:
寻道君觉得,校外培训机构的课外辅导只是通过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而大数据则让个性化学习与指导成为可能,也是落实减负的有效举措。对于“减负”,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