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论文的一组笔记
研修班还有半年多就结业了,论文的写作需要抓紧,但现在仍无方向,不知向何处用力。于是向笔记求救,寻出这些只言片语来,一是为写论文给出理论指导,二是给自己摸黑走路壮壮胆气。
文学在职读甚不易,读书需要时间,然而时间对非全职人员来说,非常宝贵。另外学校机构也无太多经验,据了解,学校自18年办了国学研修班后,迄今并无一人申硕成功,学校似乎也并不重视,上课的老师也不十分认真,似乎都在完成一个任务,班主任都换了两茬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还不认真,那学业就极其容易荒废,更何谈申硕。
综合阅读这组笔记,其中的关键是读书。现在的读书全是补课,补本科应读之书的课。之前的计划是,再读几部经典,然后准备论文的写作,但现在看,时间来不及了。需要抓紧确定今后研究的方向,即阅读的方向。也许这就是人生常态吧,万事都不会等你完全准备好了,才给你机会的。
下面的一组笔记都是在平常阅读中的摘录,或可能曲解原意,如有意者,最好阅读原文。
真正去做了以后就知道,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自己偷懒不去解决,选题不会选,去看前沿动态在关注什么;材料不会找,去用数据库,去学目录学、文献学;论证不严谨,格式不规范,去研究大家的文章;只要有问题,便有解决的办法,只是看愿不愿意下功夫去做。——余心有寄《晨读一周年:把名字写在水上》
论文的选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三类:
第一,专人研究,研究一个人物。
第二,专书研究,研究一本书。
第三,专题研究,对一个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你要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查一查,哪些人写过这类文章。我们的手段很多,包括知网等等。同时要看看人家引用过什么文献,引用的文献包括原书的原始材料;也包括最近若干年发表的新成果。你把它作一个目录,比方说关于这个问题,一共有五个人写过文章,这五个人他们引用了哪些文献,我全部都开个目录。按照材料形成的先后,排个顺序。这一组文献不简单,它代表一个知识结构和一个学者群体,而这个知识结构和学者群体是构成一个小学科的主要成分。因此你写一篇东西得到巨大的提升,胜读十年书都是有可能的。——杜泽逊:与大学生谈治学
研究生阶段,特别是硕士生,不一定能连篇累牍地撰写出长篇的学术论文,但在读书过程中,也千万要抓住自己的灵感、心得、发现、联想等等收获,并翻检相关的材料,写成笔记,在有空的时候,把笔记加以丰富,写成正式的学术札记。
这些札记不一定马上能够达到发表的水平,但积累下来,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产,在你将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历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靠积累的,谁积累的丰厚,将来的成果也就更多,札记是积累的重要方法,当然不是唯一的方法。——荣新江
第一,读大家。陈寅恪的很多书我都读过多遍,而且做了许许多多笔记。
第二,读经典。
第三,倒读。
但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而读书的时候,我建议“倒读”——读最新的书。做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按照主题阅读,即一段时间只集中读一个主题的东西。——荣新江
他(季羡林)说,他看书时在看稿子,看到有趣的材料,他都要记个小纸条。他记下后就会把小纸条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把抽屉拿下来,把纸条倒在桌子上,再把小纸条一个一个分类。当关于同一个问题的小纸条达到一二十张的时候,一篇文章就可以写成了。其实后来我就是这么做的——积累这些看上去没有关联的有趣的材料和新鲜的看法来做札记。——杜泽逊:如何培养一流本科生——山大文学院2021级新生第一课
第一,十年以来,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非万不得已,也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
第二,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
第三,便是读书中的摘抄工作。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一个人读了书而脑筋里没有问题,这是书还没有读进去;所以只有落下心来再细细的读。读后脑筋里有了问题,这便是扣开了书的门,所以自然会赶忙的继续努力。——徐复观谈读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
选题要选既值得做又能做到最好的题目
(1)问题意识:一定要研究重要问题,重要问题的二流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一定不要写无关紧要的文章,即便那篇文章写一个月就能马上发表。
(2)市场意识:选自己能做到最好的题目,比如自己有资源优势、知识优势的。
(3)专注:研究兴趣要匹配研究能力,没有能力研究面不要太宽,多发平庸的文章会成为致命的短板。
如何写作?
(1)不要浪费写的东西,每篇论文都要拿去发表。
(2)不断修改,保留每次修改的重要版本。——李连江《不发表就出局》
有位老师说,做研究就是要上连下贯东拉西扯。我想大意是要把每个可以比对的对象,都一网打尽,这样研究才能厚实。
总结下老师们的建议,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
和其他形式比对,比如将广东文人诗社和岭南诗派做比较;将官办书院和私人书院做比较。
和其他时间比对,比如清代的题画诗和其他朝代做比较,因为清代的特点,或许是沿袭前代而来。
和其他地点比对,比如将广东文人的创作,和全国范围内同时期的创作做比较,因为广东的特点,或许全国都有,那样的话就不叫特点了。
以此方式来贯穿整部论文的话,则真是处处可以延展。——李周渊《旁听古代文学博士答辩》
彭玉平的《江南詞客:倦月樓論話》,全篇都与如何写论文相关,有心者可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