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五月,阳光和煦,和风习习,湟水河谷生机盎然,朝气蓬勃。走进日月山脚下湟水河畔的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原湟源牧校),耳边传来的是学子朗朗的读书声,实训室匆忙的脚步声、牧场牛羊的呼唤声……建校83年以来,学校践行“德育奠基,质量立校,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不断开拓创新,为青海农牧业发展培养了许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引领青海农牧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拥有83年光辉历程的学校,何以做到这一切?背后是一种责任的激励、一种信念的支撑和一种传统的继承。踏进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眼前的所见所闻,让人对这所学院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内学生使用显微镜,上实操课。
青海人人熟知的湟源牧校
走进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史馆,学院过去的辉煌历史一目了然。这是一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学校。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抒写着新的辉煌。
上世纪40年代,国内知识分子将目标转向西北,以实现“职教救国”的理想和信念。1940年青海第一所以培育职业教育人才为目的的学校“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诞生。那一年,学校在黄河边靠近农村牧区的贵德县,招收15名少数民族学生办学。
“迁址湟源。”1947年,考虑到教学和长远发展,学校迁址日月山下的湟源,以畜牧兽医农林为办学方向,培养适合高原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招收来自农村牧区的学生,传授农牧业技术,充实到青海农牧业发展一线。没有校舍,学校教师动手设计教室、宿舍图纸;没有建材,师生一起动手拉土挖泥砌墙建房;没有教材,学校花大力气从省外学校引进优秀师资充实教学,编辑课本……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校按地域设置班级,开设了陕西班、上海班、青海班,因材施教,加以培养。
很快,一排排土木结构的新校舍建成,适合牛羊养殖繁育的牧场建成,适合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教材编校出版,一批批掌握农牧业生产知识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拧成一股绳,以实际、实用、严谨为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湟源牧校”身名显露。
校史馆的一面墙上摆满各种奖章、奖杯、牌匾。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学院曾两次荣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殊荣,先后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60多项荣誉称号,足以看出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长期以来,一代代牧校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理念,学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对标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建设的“五大”工作目标,坚持德技双修,注重塑造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时期的新农人。
学院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对接乡村振兴全产业链,升级改造现有22个专业,涵盖国家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农林牧渔等5个专业大类,农业、畜牧业等11个类别。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重点专业,动物医学等4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农业技术等5个专业为院级重点专业,宠物医学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等9个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农牧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畜牧养殖相关知识。
高原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摇篮
“这堂课,85%的学生要达到识别绦虫的目标,60%的学生达到识别线虫的目标,所有学生要全部掌握粪检技术。”在实训楼动物寄生虫实训室里,教师申禄昌正在组织2021级动物医学01班的39名学生观察动物寄生虫标本。
申禄昌介绍,虫体形态观察辨别、动物粪检、对症治疗是农牧区基层动物医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堂课重在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因此也被当作是中高年级学生实训的重点科目来教学。
“我们村有好几个牛羊养殖家庭户,我学的技能是农牧民急需的。”2022级02班学生马国海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长期以来,家里人和村里的牛羊养殖户靠流传在村里的20年至30年的养殖经验繁育牛羊,自从他上学后,把学到的知识告诉了村里的养殖户,村里的新生牛羊成活率从之前的三成至四成,提高到了六成至七成,这让当地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产业。
2020级03班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项曲达杰在学校西侧的牧场,观察牦牛当天的活动状态。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项曲达杰在老师黎晓磊的指导下,接生了8头小牛犊,12只小羊羔。
“我家有家庭牧场,有几百头牦牛、几千只羊,等毕业了,准备回家乡大展身手。”即将毕业的项曲达杰天天趴在牧场研究牛羊,对于未来,他有创业的念头,更有回报家乡、服务乡村振兴产业的蓝图。
2022年8月,我省出现了持续强降雨天气。8月17日晚,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遭遇瞬间强降雨,持续性降雨引发山洪,造成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乡村受灾。
当晚,被困在青山乡供销社的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宋维臻,听到了一名小孩的呼喊。在暴雨倾盆、泥浆流淌之际,他冲到洪水中,将小孩托起。
然而刚坐到岸边,宋维臻又发现,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正扶着路边的墙体挣扎着往前走。这一刻,房梁、垃圾箱、混凝土被洪水冲上路面。他冲过去,费尽全身力气把男子拉到安全地带。
发放救灾物资、统计捐款、受灾群众安置、做沙袋、除积水、提供餐食,抗洪的那些天,宋维臻和救援人员一道,几天几夜连轴转。
在刚刚公布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届 “最美职校生”网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公示,宋维臻获得“最美职校生”,全国仅有30名学生获此殊荣。在宋维臻看来,这项荣誉是属于学院的,是学院的辛勤培育和教导,使他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今年春耕生产之际,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持续派出4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海东、海西、海北、海南、西宁等市(州)农村牧区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一线,服务我省农牧业生产一线。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历年来获得的荣誉。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文林说,学校从1940年建校以来,在83年的办学历史中,累计培养输送3.6万余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农牧民自己的子弟学校,是培养青海农牧实用技术人才的“摇篮”,社会上形象地称为青海农牧的“黄埔学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青藏高原特色、青海现代农牧业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院焕发“湟源牧校”新活力,一如既往地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建设等方面闯出路子、创出特色,深入推进“双高”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农职院新篇章。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祁宗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青海普法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