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爆发给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期间,西藏继续教育工作经受住了考验,较好地完成了常规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训人员数量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作为西藏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一分子,我们要总结经验和不足,展望未来,在后新冠疫情时代,要继续保持西藏继续教育工作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一、扎实做好招生、培训工作,推进西藏继续教育改革创新
在疫情不利影响下,西藏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打破陈规,有效整合垂直实体教育模式、水平实体教育模式和混合型教育模式,通过健全和创新管理体制,使各种资源的功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生互动、学习效果呈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也获得了师生的认可,最大限度减小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经验和模式在后面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完善,助推西藏继续教育工作新发展。
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成人学历教育”工作中,共录取新生554人,当年正常毕业928人,结业2人。为了做好函授面授工作,西藏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全体教职工分批次进藏开展函授面授工作,实际函授1023人,较好地完成了成人学历教育和函授面授工作。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抓住关键窗口期,承接并成功举办了“2021年西藏初任公务员岗前培训班”“2022年陕西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培训”“西藏措勤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培训班”等4期重要培训,参培人数近500人。
二、进一步突出数量与内涵的协调共进
传统观点多主张继续教育要扩大覆盖面,以受教育人数作为主要衡量指标,从而一定程度忽视了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我们得出一个重要启示:在一些亟需领域中,立场坚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是格外重要的,关键时候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在后新冠疫情时代,西藏继续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并将在西藏经济社会人才供给与人才质量提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保证受益人数量、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这构成了西藏继续教育工作重要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延伸。首先要认清培训质量和目标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突出继续教育的普惠性以及个人的学习需求与价值性,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动力和活力。其次,要在科目设置、教育流程、教育环境监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处理好继续教育与长期素质教育、满足就业需求、提升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处理好继续教育受益人数量与教育教学高质量输出之间的协调关系。
三、进一步强化“三个转变”
后新冠疫情时代,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居民素质提升要求给西藏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回应和解答的命题,其中“三个转变”问题格外重要。
一是要实现从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的分离状态,转变到职前职后相贯通的状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均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局限,只注重职前培训,或者只从职后培训角度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无法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价值性。基于此,要逐步实现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二者相衔接的模式和方法。
二是要实现从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协调共进的转变。继续教育传统模式强调学历教育占据主导,参加教育人员也更加注重获得学历证明,但在后新冠疫情背景下,西藏对各类实用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学历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方式显出了某种局限性,无法全面有效满足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且从目前教育资源现状来看,继续教育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如果不进行必要改革,西藏继续教育工作将会被进一步边缘化。从教育的需求满足和供给特征看,非学历教育培训具有周期短、针对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而且可以较好地契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升社会劳动者就业率和整体素质。因此,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有机结合成为破解西藏继续教育困局的有效手段
三是从同质化发展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转变。在西藏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培训专业、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同样存在大量同质化现象,同质现象既增加了继续教育中的竞争性,也较难为有特殊学习需求的人提供适当机会,难以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不同继续教育机构、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不同专业的教与学等这些因素都应该被充分考虑,强化对一些边缘群体、有特殊需求群体以及小众需求群体的继续教育供给,以此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现实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差异化价值,应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从实际出发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发挥差异优势,提升切合西藏实际需求的继续教育供给能力,提升教育效果,为劳动者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文/扎西拉姆 张晓东)
*本文系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委托课题《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西藏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WX-WT202204)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