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为什么会风靡全球?而「演员」又为什么会成为受人追捧的明星?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偶然,其中蕴含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设定。
我们在之前两篇文章中,分别讨论了用「音乐」、「绘画」开发中国人的「真正创造能力」。
在这篇,我们将从「影视剧」的角度来为大家分析,如何用「影视剧」的专业训练来开发中国人的「真正创造能力」。
「音乐」与「绘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似乎有一定距离,而「影视」与普通大众却是非常地近。
不论是电视机,还是智能手机、平板,打开了就能追剧。
所以,透彻地了解「影视创作」的内涵,就能通过「影视」的专业训练去开发更多中国人的「真正创造能力」。
对于第一次接触本系列文章的读者,我们这里先要做一个简要说明:
一个人的「真正创造能力」来自这个人的「“看”意识影像」的能力。
(关于「“看”意识影像」的分析,请翻看本系列编号【六】的文章:《「母系家庭」崛起与「本源文化」复兴,建构中国数字时代创造能力》)
一部「影视剧」的产生,从「文学创作」开始,到「导演」、「摄影」、「表演」,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看”意识影像」这种能力。
因此,我们将从「文学创作」、「导演」、「表演」三大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文学创作」的实质:作者在「“看”意识影像」
「文学创作」并不是依靠作者的文采,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作品写出来的。
这就好比,《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用「数学公式」推理出来的,而是爱因斯坦先在他的意识中「“看”意识影像」。
爱因斯坦先“看”到了《相对论》的运动变化的「意识影像」,之后,再用「数学公式」把这种「意识影像」转达了出来。
爱因斯坦把他在意识中所“看”到的「意识影像」,称之为「想象力」与「思维实验」。
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与普通人在「意识体验」中所感受到的想象力,并不是一回事。
在爱因斯坦的论述中,他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科学的「实在」,并不是幻想。
爱因斯坦就是在他的「想象力」中,很真实地“看”到了《相对论》的「意识影像」的运动变化,之后,用「数学公式」表达了出来,这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相对论》。
同样,「文学创作」的作者,也是首先在意识中,“看”到了一个故事的「意识影像」。
作者在意识中,尽情地“看”这个故事的「意识影像」,“看”得自己激动、震撼了,再用文字把这个「意识影像」描绘出来,于是就有了文学作品。
作者「“看”意识影像」的“看”,可不是「看电影」的看,而是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过的,是达芬奇式的在「第二自然」中用「透视法」的“看”。
作者的「视角」是能多角度、全方位“看”的,能够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去体验人物内心感受的“看”。
我们想象一下:
当一个作者在自己的意识中,能够“看”到在某一个历史背景下,在特定的场景关系中,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人物的个性秉性、人性善恶、思想变化、喜怒哀乐,最终,“看”到一个「故事」的起源、发生与结果的全过程。
之后,作者用「文字」把这整个过程转达出来,这就是「文学创作」。
当然,这过程中也会包含着「边看边写,越写,看得越清楚」的过程。
所以,「文学创作」的核心就是「“看”意识影像」。
任何作者不可能依靠纯粹的写,写出一部「文学作品」,能称得上「文学作品」的,一定是作者在意识中“看”到的。
「文学创作」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绘画”,是作者在读者的意识中,描绘作者“看”到的「意识影像」。
二、「导演」:站在观众的角度「”看”意识影像」
「导演」是极其依赖「“看”意识影像」这种能力的。
一位「导演」要导一部戏,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的「“看”意识影像」。
1、第一阶段:自己「“看”意识影像」
「导演」拿到一部「文学作品」以后,首先是在自己的意识中,还原「文学作品」的「意识影像」。
「文学作品」的「意识影像」还原出来以后,「导演」会用「自己的视角」去“看”这部「文学作品」的「意识影像」。
一位「优秀的导演」在第一阶段的「“看”意识影像」过程中,所采用的「视角」,并不局限在「我的视角」去“看”。
用「我的视角」去“看”,是一般读者在阅读中的特点,所以说,一百位读者能够读出一百部《红楼梦》。
而一位「优秀的导演」不仅会从「我的视角」去“看”,还会从「作者的视角」去“看”、从「时代背景的视角」去“看”、从「人物的视角」去“看”、从「影视市场的视角」去“看”……
「优秀导演」“看”文艺作品的「意识影像」的角度,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换言之,一位导演在「导出一部电影」之前,在他的意识中,已经“看”了「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许多部「意识中的电影」。
最终,他只选择一部「意识中的电影」,用「影视」的「镜头语言」呈现了出来。
那么,「优秀的导演」是凭什么选择这唯一的「意识中的电影」的呢?
这就是导演在第二阶段所做的事。
2、第二阶段:从「观众的视角」去「“看”意识影像」
从「观众的视角」去「“看”意识影像」,首先要理解「观众」的概念。
要真正理解「观众」的概念,我们需要借用「中国本源文化」中的「完整人体」模型。
「完整人体」包含了存在于「显性的现象世界」中的「显性人体」,以及存在于「隐性的真实世界」中的「隐性人体」。
在「显性人体」上,有「显性人体的意识设定」,在「隐性人体」上,有「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
在认识了「完整人体」模型,之后,再来看:「观众」是怎么「看电影」的?
「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基本上只有「显性人体的意识设定」在发挥作用。
与「显性人体的意识设定」配合的,还有「经验记忆库」。
人类的情绪、情感与「经验记忆库」是紧密相关的。
「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所特有的「纯理性思维」,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般是不发挥作用的。
我们把「完整人体」的结构理解清楚了以后,就知道电影是拍给谁看的了。
电影是拍给人的「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以及存储着情感与情绪的「经验记忆库」看的。
因此,「观众的视角」与「观众」的「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以及「经验记忆库」相关联。
「观众的视角」既要吻合「显性人体意识设定」认识事物的特性,又要能够激发「经验记忆库」中「情感与情绪」的反应。
因此,一个导演在第二阶段的「“看”意识影像」的过程中,会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
是一种远距离的、整体的“看”,“看”出这部「意识电影」的大结构、大关系、大主题。
因为,既要吻合「显性人体意识设定」认识事物的特性,又要能够激发「经验记忆库」中「情感与情绪」的反应,就一定是在一种大结构、大关系、大主题中实现的。
第二种“看”法:
是一种近距离的、细节的“看”。
这种近距离的、细节的“看”,是对「观众」的「显性人体意识设定」的牵引,以及「情绪与情感」的催发。
当一个导演完成第二阶段的「“看”意识影像」以后,这位导演就能画出完美的分镜头脚本。
之后,便可以拍出一部不错的电影。
三、「演员」:在「意识影像」中激活角色,随着「意识影像」表演
一位演员被导演指定出演某一个角色,拿到一个剧本以后,也会有两个阶段的「“看”意识影像」。
而且这两个阶段「“看”意识影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1、第一个阶段:在「意识影像」中激活角色
一位好演员拿到剧本以后,首先会在意识中,还原整部戏的「意识影像」,然后,“看”这部戏的「意识影像」。
等到把这部戏的「时代背景」、「场景设定」、「人物关系」、「角色设定」、「情节发展」全部都“看”明白以后,这位演员的「意识视角」会进入自己所扮演的那个「角色」的「意识影像」。
在那个「角色的意识影像」中,去“看”角色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特征、特点,以及在特定场景与情节、人物关系中的「内心变化」与「言行表现」。
这位演员在这样的深入“看”的过程中,会突然感受到一个「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
这个「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与之前所“看”的「角色意识影像」,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就好像是存在于演员意识中的活生生的「角色本人」。
通俗地说,这个「角色」在演员的意识中活了。
有了这个活生生的「意识影像」的「角色本人」,演员就激活了这个角色,传统说法就是完成了「角色塑造」。
2、第二个阶段:随着「意识影像」表演
之前,是在「意识影像」中激活「角色」。
之后,就要让这个被激活的「角色」进行表演。
那么,表演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要再深入介绍一下「中国本源文化」中,关于「完整人体」的另外一种行为模式。
「完整人体」同时包含了「显性的现象人体」以及「隐性的真实人体」。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以「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为主导,进行行为。
而在表演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种行为模式。
在一位好演员表演时,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而是那个「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的「意识」。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表演就是「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控制住了演员「显性的现象人体」。
演员「显性的现象人体」跟随着「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的行为而动,二者是同步的。
演员「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在表演的时候,是被屏蔽掉的,不发挥作用。
从「心智系统转换」的角度来看,「意识视角」(专业的名称是「感知的主体」)处在哪个人体中,那个人体的「意识设定」就会发生作用。
演员表演的时候,「意识视角」不在「显性的现象人体」中,其「意识设定」自然就不会发生作用。
因此,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那就是演员在表演时的「意识视角」的位置。
一个人在平时的行为模式中,「意识视角」就在「显性的现象人体」的大脑中。
而在表演时,演员的「意识视角」是必需守在「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中的,“看”着「显性的现象人体」跟着「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在同步进行表演。
这时,演员「显性的现象人体」大脑中的「意识体验」,是「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的「意识体验」的投影,二者是完全同步的。
如果演员在表演中,他的「意识视角」没有守住位置,而是冲到了「显性的现象人体」的大脑中,他并不是马上回归到平时自己的「意识体验」中,而是进入到了「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的「意识体验」在大脑的投影中。
这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这就是「入戏太深」,有的人很长时间,甚至一生都出不来。
这样的表演,是不成功的。
我们前面说过,演员的「意识视角」在哪个位置,那个位置的「意识设定」就会起主导作用。
就是说,当演员的「意识视角」在「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中时,「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中的「角色的意识设定」在起主导作用。
演员的「意识视角」对「角色的意识设定」是可控的,而「角色的意识设定」是无法掌控演员的「意识视角」的。
当演员的「意识视角」,进入到「显性的现象人体」大脑中以后,演员的「意识视角」反而会被「显性的现象人体」大脑中投影进来的「角色意识」所掌控。
这是因为在「完整的人体」中,「意识视角」进入「显性的现象人体」以后,就是会被「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所掌控的。
而在表演的时候,「显性的现象人体」本身的「意识设定」就像是一个看得入神的“观众”,完全接受了「角色的意识体验」。
因此,演员的「意识视角」只要在表演时冲入「显性的现象人体」,就会被「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用「角色的意识体验」所掌控。
于是,演员对角色的表演就失去了控制,自己反而被情绪控制了。
完美的表演,演员的「意识视角」一直守在「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中,“看”着自己「显性的现象人体」在随着「全新的角色意识影像」同步表演。
这是一种表演特有的行为模式。
这种「表演的行为模式」在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中,属于一种「进阶」练习。
「心智系统转换」第一步练习的目标是:学会「“看”意识影像」。
在「“看”意识影像」基础上的「进阶」练习,就是在意识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意识影像」。
之后,「意识视角」就守在「全新的自己意识影像」中,让自己的「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不再发挥作用。
而是让「全新的自己意识影像」在生活、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这样,练习者就能让在自己的「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中,所累积起来的「不良习性」不再发挥作用。
这样练习者就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己」,去面对生活与工作。
这是「心智系统转换」的「进阶」练习。
在「进阶」练习成功之后,「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的「意识视角」会进一步向内回归,最终,去感应并顺应「道」的发生。
到那个时候,练习者「显性的现象人体」上所发生的行为,都来自于对「道」的同步顺应。
对于「道」的感应与顺应,这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最高境界。
因此,表演训练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练习方式。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很难找到类似表演的这种行为模式,能有效帮助「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进行「进阶」训练。
所以,学习表演对于复兴「中国本源文化——心智系统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在这个时代,演员们会受到民众广泛追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因为在演员们的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
向普通大众传播、教授「表演」这种行为模式,让普通大众通过「表演行为模式」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四、「影视专业教育」普及化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就业机会
我们在研究「中国本源文化」的过程中,提出过一个观点:
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有着一个既定的目标:
整个人类的普通大众,都将学会「心智系统转换」。
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大同」的基础。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中西方文明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明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开启与传承「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西方文明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为普通大众能够认识,并且练习「心智系统转换」搭建「知识背景」与「体验手段」。
「影视剧」产业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普通大众能够认识、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知识背景」与「体验手段」。
很明显,「影视剧」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完成其历史使命。
到现阶段,「影视剧」产业只是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普遍喜欢看「影视剧」、热衷于崇拜影视明星。
下一阶段,「影视专业教育」一定要实现普及化,把原本聚集在象牙塔内的「影视专业教育」普及化。
特别是在这个「自媒体」普及的时代。
「自媒体」的「视频」产品制作,目前还处在一个很低端的初级阶段。
「自媒体」已经成为「自我雇佣」的一种很重要的就业形式,而提升「自媒体」的「视频」产品制作水平,就需要「自媒体人」有一定的「影视剧」制作素养。
在此之前,做得好的「自媒体人」很多都具有影视剧专业训练与从业经验。
因此,「影视专业教育」的普及化,能够带来中国「自媒体」制作水平的普遍提升。
这对改善目前的经济、就业环境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甚至对提升国民素质、国家形象都有很好的作用。
「影视专业教育」的普及化,还能为社会带来一个很大的「新兴培训市场」,那就是:
让普通大众运用影视表演的方法,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用文学创作的方法,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意识影像」。
然后,再用「表演」的方法,让这个「全新的自己意识影像」去面对生活与工作。
这个「新兴培训市场」的出现,一定会受到年轻人追捧,有什么比「跟着明星演员学表演」更有意思的?
而且这种学习能够塑造一个全新的、完美的自己。
能够让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得到彻底地改变。
这种「全新的培训形式」的培训效果,是以往那种「说教式的培训」所无法达到。
因此,这种「全新的培训形式」可以改变中国年青一代的精神面貌。
而且,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全新的培训形式」,其实,就是孔子所推广的「礼」的真实应用。
究竟什么是「礼」?究竟应该如何「执礼」?
在古代的知识背景下,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
我们现在有了表演理论与实践,能把孔子的「礼」以及「执礼」讲得清清楚楚,并且让普通人都能去践行。
那就是用「表演的方式」去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摒弃「显性的现象人体」的「意识设定」养成的不良习性。
「礼」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本「剧本」,而「执礼」就是按照剧本去「表演」,进而成为「全新的自己」。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不必拘泥二千多年以前,孔子那个时代的「剧本:礼」,完全可以重新创作这个时代的「剧本:礼」。
在数字时代,做一个全新的、完美的自己。
结语:
用「中国本源文化」解读「影视制作」的全过程。
再用「影视专业教育」普及化,来印证、推广「中国本源文化」。
也许,「影视专业教育」普及化,就是人类文明走向「大同」的开始。
创作一个「全新的自己」,表演「全新的自己」,成就「全新的自己」。
前文链接:
【八】用「中国本源文化」升级音乐、绘画、影视、时尚、教育、体育产业
【八-1】达芬奇遇上「中国本源文化」,绘画升级为开发「创造能力」的法宝
上一篇:创作分成计划,究竟怎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