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瞄准“一老一小”,想让更多机器人走进养老和教育场景
记者|陆柯言
10月初,特斯拉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成为科技行业的头号新闻。这台重73公斤、单价不超过2万美元、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机器人,号称要革新人与机器人的交互体验。
人形机器人并不是新物种,但却一直没有在消费者端得到普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很现实——难以量产、造价高昂、离人们期待的交互水平仍有距离。但在部分特定行业,植入了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产品已有不少落地应用。
优必选科技(以下简称“优必选”)是国内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为了应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同面临的量产和商业化难题,这家公司选择将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应用于教育、物流和防疫等多个领域。如今,它再次涉足新的行业:智慧康养。
优必选健康事业部高级技术总监张呈昆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公司目前主攻的两大业务板块是“一老一小”。“一老”指的是针对老年人的智慧康养行业,“一小”则主要指人工智能教育,研发了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校的贯通式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
2017年,优必选开始关注养老赛道,并在此后成立了专注康养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心,又于2021年6月成立了健康事业部。今年8月,优必选首次发布了智慧康养全体系一站式解决方案。
据优必选方面介绍,这套方案包括5款服务机器人和1个康养云平台,覆盖服务运营、生活护理、安全保障、记忆照护、精神需求、医疗康复六大场景。五款机器人从人机工学设计、交互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智能化提升,能够满足老人出行、取物、康复训练和心理陪伴等多种护理和照护需求。
智慧康养已经不算新鲜话题。由于不少国家老龄化严重、护工缺乏,早在20世纪下半叶,海外就有不少主打康复、护理、陪伴效果的机器人问世。但直到现在,服务机器人在康养行业中扮演的角色仍然微弱,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在国内,专注于康养机器人相关业务的企业也不多。尽管康养行业社会需求很大,但据界面新闻不完全梳理,制造康复、陪伴及护理的机器人企业仅在一百家上下,获得融资的甚至不超过一半,且没有跑出大规模落地应用的产品。
“老年人群体有非常强烈的特殊性,实际推进过程中有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张呈昆说,过去许多产品失败的原因在于它并不是以用户的真实诉求为出发点而设计的,更常见的情况是企业已经有某个产品,为了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才想到了养老行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些投递到康养场景中的送餐机器人本是为节省人工而设计,但由于许多老年人的肢体活动范围有限,有些很难站立,甚至很难弯腰,而原本为健康活力群体设计的送餐机器人,它的餐盘放置的高度并不能满足动作受限的老年人的操作需求,老人取完餐后还需要站立起来在交互屏幕上确认。
由于这些细节设计不到位,老年人难以完成全套操作,这也成为优必选在设计机器人时的着重改良之处。
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在购买机器人时只有单品可选,而单体机器人的功能普遍有限,很难系统解决老人的丰富需求,数据也无法实现联动和融合。因此,优必选选择推出包含机器人、IoT硬件、云平台的一体化全体系解决方案。
张呈昆提到,当前国内只有7%选择社区养老,3%选择机构养老,绝大多数老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考虑到这一背景,优必选在最初进行业务规划时,就确立了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三个场景彼此打通,服务数据相融,最终由云平台统一调度管理。
按照优必选的设想,这一模式一旦打通,可以改善康养行业中的多个环节。比如,骨科术后康复患者,在休养时可以先由社区医院的康复机器人提供康复锻炼、餐食配送、心理陪伴等服务;如果有更为紧急的需求,则可以通过云平台实时对接到医院。在医院诊疗的相关数据也能够在云平台得以保存,并且反馈到社区和家庭,进行日常的监测提醒以及数据同步。
但这需要足够多的社区和机构加入到优必选的生态中来。张呈昆透露,上述方案已落地应用在深圳蛇口招商观颐之家、上海松江新凯敬老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及山东泰山疗养院等养老运营和医疗机构,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展。
当然,从机器人辅助人工到机器人替代人工,仍然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在优必选看来,解决方案的落地仅仅是第一步,让人工智能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更精准地解决养老行业的核心需求,则需要整个行业和生态链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