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活动的获奖案例中,我们看到了鲜活的游戏活动记录、分析和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什么,又该怎么学呢?我们特邀天津师范大学梁慧娟副教授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读。她告诉我们,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不是去简单模仿其中的做法,更不是脱离真实的游戏活动去打造案例,甚至把精力花在研究如何提高游戏案例的撰写技能上,而是要学其精髓,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断研究儿童,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为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有效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征集活动,最终遴选出的130个优秀游戏案例,反映了多年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践探索的优秀成果。
这些优秀游戏案例虽不尽完美,但其反映的教师贯彻游戏精神的有益实践经验仍然值得学习。我们宜将其作为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火种,推动自己的游戏实践探索,共同营造以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那么,我们应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什么?又应怎样学呢?
一、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什么
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
◆学游戏精神:幼儿是怎样真正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的
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关键在学其精髓,即渗透在优秀游戏活动中的游戏精神。对于“游戏精神”的理解会因角度不同而不同,从儿童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游戏精神”是指在游戏这一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中实现“儿童中心”“儿童为本”“儿童主导”。简言之,即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有效贯彻游戏精神?优秀游戏案例大致有两种做法:一是由教师提供蕴含教育目标、内容的游戏环境和玩具材料,幼儿基于兴趣自主开展游戏活动;二是由教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的主动、高质量探究。可见,不论这些游戏活动由谁发起,本质上都是幼儿的自主游戏,而非教师主导的教学游戏。
不少幼儿园希望能有一些具体的步骤来指引自主游戏的开展。事实上,游戏类型多种多样,地区差异也客观存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步骤可供参考。该怎么办?优秀游戏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准确领会了游戏精神,也就找到了判断和指引自主游戏实践的关键标准:幼儿是不是被放在了游戏的中心位置?幼儿在游戏中是不是扮演着主导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幼儿是不是教师设计、实施和反思课程的起点?
◆学彻底放权:游戏的主导权是怎样交还给幼儿的
让幼儿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发挥作用。但相比教师主导的活动,教师在自主游戏中发挥作用的时机、方式都有所不同。按此,在领会、贯彻游戏精神的基础上学习优秀游戏案例,我们还应抓住其有益于实践的两条关键经验:放权与支持。其中,放权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和基础。
自主游戏之所以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正是因为其主导权在幼儿手中。但长期以来,这一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控在教师手里,因此这里特别强调要将游戏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那么,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是怎么做的呢?
1.放弃“游戏幼儿”,思考如何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
认真梳理优秀游戏案例,不难发现教师们在放权的做法上有一些共同点:放弃教师主导意识下的“游戏幼儿”,在不了解幼儿自主游戏带来的学习与发展可能性之前,控制自己导演游戏、指导游戏的欲望和惯性;主动放权,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心理等支持条件。
2.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将教育目标和内容隐含其中,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放权不等于完全放手。倡导开展自主游戏,要避免从“高控的游戏”走向“放羊的游戏”。在对幼儿游戏放权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要精心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里的“有准备的环境”,是指教师在对教育目标、幼儿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进行专业思考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创设的学习环境。它应能引发、支持、拓展幼儿主动发起的游戏,促进其全面发展。很多优秀游戏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可见,支持幼儿开展自主游戏并非不追求教育目标的达成,而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对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思考、对教育目标的追求物化在环境和材料之中。此时,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间接达成,而非通过教师的直接指导来实现。正是借助于“有准备的环境”,教师支持幼儿自主发起、终止游戏,也引导、拓展幼儿的游戏,最终实现以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的。
◆学智慧支持:如何发挥教育实践智慧以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在将游戏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后,就不需要教师发挥作用了吗?如果需要,教师的作用应如何发挥?倡导幼儿主导游戏,倡导他们在游戏中主动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退出,反而更强调教师要智慧地为幼儿提供支持:创设适宜的环境,在适宜的时间以适宜的方式支持、引导、促进幼儿主动、深入地探究。要做到这三个“适宜”,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实践智慧——的充分发挥。
1.客观、真实、全面地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
有智慧的教师都将“观察”而非“指导”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在优秀游戏案例中,教师的观察记录都是比较客观的,能够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幼儿在游戏中完整的探究过程。作为教师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第一步,这一点非常关键。
而在未能获选的一些游戏案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凭空”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表现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的分析解读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中找不到依据。因此,在尝试“放权”之后,教师在游戏中客观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并真实、全面地加以记录,是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智慧支持的关键前提。
2.基于观察记录科学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学习与发展
在通过观察积累充分的证据后,教师还要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用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尽可能科学地分析和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哪些学习和发展?学习和发展水平如何?他们获得这些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方式是怎样的?展现了哪些可贵的学习品质以及水平如何?其中,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直接制约着教师能否对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做出科学解读。这里强调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也包括这三类知识在不同类型游戏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幼儿发展知识”中强调教师要了解关于幼儿年龄特征的知识,但在建构游戏、沙水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游戏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仅了解一般的年龄特征知识不足以支持教师对幼儿在各类游戏中的表现做出有关发展水平、特点的判断。
3.以敬畏、审慎的态度全面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儿童不容易被读懂,成人的观察和解读只是在不断理解他们的路上。因此,在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要放下成人的“自以为是”,尤其要避免单凭一次观察就给幼儿贴标签、下定论,做出所谓的发展水平判定。如此“断章取义”极有可能误读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面对潜能巨大又渴望学习的幼儿,我们应抱着敬畏和审慎的态度进行观察和解读。
具体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对幼儿的游戏实施全面的观察,尽可能全方位、全过程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这里的“全面观察”,从横向看,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应覆盖他们在各类游戏中的表现,为了解其各领域发展水平、特点和需要提供证据;从纵向看,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应覆盖其游戏探究的全过程,因为能够体现幼儿高质量学习的深度探究通常都表现在持续的系列游戏活动中。只有做到了全面观察,教师的“自以为是”和“断章取义”才能不断得到修正,教师也才有可能越来越准确地了解和理解游戏中的幼儿。
4.借助观察、解读结果反思对幼儿游戏支持的适宜性并持续改进
不难发现,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游戏环境和自身教育行为是否适宜、有效,并借助反思持续改进自己的行为。
那么,教师反思应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时间进行?对此,优秀游戏案例提供的经验是,反思要基于对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解读来进行:我这个时候介入是不是合适?这种介入方式是不是适宜?如果不适宜,我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反思体现了对“幼儿是游戏和学习的主人”的充分尊重;反思可以是在游戏活动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反思与改进,也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的即时反思与回应: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即时观察、对教育价值的即时判断、对幼儿游戏的即时回应与支持上。
二、怎样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
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不能全盘复制案例中的做法,更不能脱离真实的游戏活动去打造案例,而是要学习案例中的教师如何支持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键还是要在循环往复中知行合一,落实好“游戏精神”。
◆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
观念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我们头脑中对游戏、儿童、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去对待游戏、儿童和幼儿园教育。因此,要开展自主游戏实践,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头脑中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与优秀游戏案例反映出来的是否一样?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观念隐含在我们“所说的”和“所做的”之中。要了解自己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先要看看自己是怎么说的:跟同事讨论游戏、讨论幼儿、讨论教育的作用时,你是怎么说的?跟家长沟通时,你又是怎么说的?此外,观念隐藏在我们的行为之中。我们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首先,你相信不相信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如果相信,你就会想尽办法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时间、场地、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如果不相信,你就会有各种无法开展自主游戏的理由。其次,你相信不相信儿童有能力主动学习?如果相信,你就会放权;如果不相信,你就总会想着要指导、要教学。
对自身观念的反思必须基于行为来进行。这里的“行为”包含了两类,一类是幼儿的行为,另一类是教师的行为。教师基于幼儿行为的反思,就是要以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为依据来反思自身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基于自身行为的反思,就是要结合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来反思教师发挥作用的时机、方式、效果等是否适宜。例如,针对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该不该问?如果不问,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吗?怎样问才不会妨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才不会替代幼儿的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正确的实践
仅仅反思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正确实践。因为优秀的游戏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正确的实践是什么?那就是积极推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开展,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地学习与发展,真正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坚定的专业自信。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都坚定地相信游戏、相信儿童、相信自己。可以说,如果教师没有在游戏中放权,没有为理解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而潜心实践,没有在长期实践中树立并不断坚定的专业自信,是不可能“生产”出优秀游戏案例的。
然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倡导了多年,不少园长和教师对游戏的教育价值仍将信将疑。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游戏实践中去,在持续的实践和反思中坚定对游戏的专业自信,真正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作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的实践反思”与“坚定的专业自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在实践、反思中坚定地相信游戏
相信游戏,是指相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游戏之所以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游戏是教师走进儿童真实世界的最有效方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最自由、最放松,因而最能展现真实的自己。
其次,游戏是幼儿主动发起的,游戏中幼儿具有自发的学习动机和不竭的探究动力,因此游戏也是教师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再次,游戏是撬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支点。那些实践着“优秀游戏”的教师为什么能“一通百通”、不停地“制造”精彩?正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已将游戏精神融会贯通。自主游戏活动开展得越好,教师对幼儿的理解越深刻,对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越游刃有余,就越相信游戏,越会自觉地将游戏精神迁移到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将幼儿园一日生活作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
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游戏的教育价值心存疑虑。
●疑虑1:游戏能覆盖幼儿的部分学习和发展,但它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吗?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思考方向也是正确的,因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能”与“不能”,不仅与教师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有关,也与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解读能力有关。
首先,一次游戏活动是无法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的,但只要教师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持续、深入地探究下去,就会看到他们在自然地、协调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这是优秀游戏案例给出的答案。因此,要先相信游戏,再对幼儿游戏进行全面的观察。教师在游戏中越能看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就越坚信游戏,并愿意主动去开展游戏,进而看到更多的幼儿学习和发展。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积极的实践反思”和“坚定的专业自信”之间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的过程。所以,当你还不相信时,你别犹豫不前,先去实践。
其次,要判断游戏能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头脑中有一张“完整儿童”的地图,清楚地知道幼儿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判断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情况:在游戏中看到了幼儿的哪些发展?还没有看到哪些发展?没有看到的那些发展,是因为提供的环境和材料不适宜、幼儿没机会展现,还是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说确实比较欠缺?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带着敬畏和审慎的态度持续多次观察,全面把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做判断。
●疑虑2:游戏真的能替代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吗?
这其实涉及如何看待游戏和教学的关系问题。事实上,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各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有效梳理和提升幼儿经验,达到促进幼儿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目的。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背景下,我们应考虑换种思路:是不是还有其他活动既能更充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又能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功能?
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安吉游戏”的“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利用游戏观察时拍摄的视频或照片,引导、支持幼儿回顾自己的游戏探究过程,并抓住有助于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课程生长点”,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一过程不就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的过程吗?它实际上已经达成原来集体教学活动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还有没有其他活动也能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功能,这需要通过大量深入的实践探究来给出答案。
必须指出的是,因对游戏的教育价值心存疑虑而以“替代思维”思考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这反映了疑虑者们将集体教学活动看作达成幼儿园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甚至可能是唯一手段)的固有观念。对这一固有观念进行反思,恰恰印证了前面提倡教师先反思自身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疑虑3:开展自主游戏,原来的园本课程怎么办?
对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原来开展的园本课程是为了什么,现在要开展的自主游戏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吗?如果大家能认识到这个共同的目的,自会找到怎样处理两者关系的答案。
2.在实践、反思中坚定地相信儿童
众多心理学、儿童学、医学研究成果早已证实,儿童生而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是渴望学习的、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但在长期忽视幼儿自主游戏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儿童常常“不被看见”。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方法中的“哇时刻”一说形象又准确?正是因为教师在放权以后看见了不曾见过的儿童:原来他这么棒,他竟有如此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用符合其个性的适宜方式去点燃那把火。
然而,即便认识到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能力仍然半信半疑。
●疑虑1:有能力、称得上“精彩”的,都是“别人家幼儿园(班)的孩子”,我们幼儿园(班)的孩子也称得上“精彩”吗?
能不能发现自己幼儿园(班)幼儿的“精彩”,首先和教师头脑中对“精彩”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精彩”一定是闪亮的,那么幼儿“无所事事”地闲逛一定会让教师感到沮丧。但是,“无所事事”地闲逛就一定不“精彩”吗?很有可能幼儿在考察什么样的活动区能够引发他的兴趣点,什么样的材料符合他接下来游戏活动的要求……在我们以为的“无所事事”里,很有可能正在发生着对这个个体最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
除了反思对“精彩”的理解,我们还要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游戏活动不够优秀、看不到“精彩”,是什么原因?是幼儿不行(“太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我们提供的环境、材料未能有效引发和支持他们的主动探究?我们需要先进行这样的反思,而不是直接“归罪于”幼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对游戏精神的准确把握。
●疑虑2:个别孩子的“精彩”容易捕捉,每个孩子的“精彩”太难找了。
优秀游戏案例展现了精彩的游戏和精彩的儿童。这些“精彩”让我们惊叹。但是,面对自己幼儿园(班)的幼儿,我们还愿不愿意不带任何偏见地发现每个幼儿的“精彩”?相信实践过“学习故事”的教师都深有体会:通常能被写进故事里的幼儿,都是那些能力强、易被捕捉到“哇时刻”的幼儿,可见“个别的精彩”是很容易捕捉的。但仅仅关注个别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与学前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违背。
怎样面向全体幼儿?怎样真正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怎样既关注幼儿的“精彩”,也关注幼儿的悲伤、愤怒、捣乱等看似“不精彩”的一面
上一篇:照镜子:很有名的培训游戏之一
下一篇:培训游戏全案·拓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