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曹师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曹师傅,帮我看一下夹具装夹是否合理。”……在航空工业庆安19厂车工班组,职工们只要一遇到难题,都会找曹师傅帮忙,大家口中的“曹师傅”就是数控车班组长曹卫锋。
曹卫锋扎根一线20年,先后荣获西安市十佳最美工人、技能带头人、首席技师、五四青年奖章,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五一前夕,他又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娴熟精准、钻研创新、积淀传授的实干之道。
娴熟、精准
每周一次的“答疑解惑”中,曹卫锋正给班组成员讲解“大型筒体基准修正的加工注意事项”。讲得专心,听得用心,就连其他班组的同事也被这种专注的氛围所感染,围过来听了起来,仿佛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在加工某大型筒体零件时,如果采用“堵塞两顶”的方式加工,同轴度也只控制在0.06mm~0.13mm之间,而公差要求却是0.04mm。如何确保加工精度?曹卫锋首先设计空心芯轴,两端60°倒角使其充分贴实。接下来,他进行了一项不同于常规流程的操作——在芯轴与工件结合前,用表校正好芯轴同心精度。
“按理说此处加工后千分表的读数不应有变化,但实际上千分表的读数有了变化,而且变化值达到一定数值而不能忽略。”结合自制工装夹具,曹卫锋正在用“下拉”的方式展示他的经验做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最终精度达到0.002mm。“有了精度,机床才有了‘生命’。”曹卫锋说。
“做到0.02mm以内都很不容易,而曹师傅却能让精度小于0.005mm。”看完一系列娴熟、流畅的操作后,一位职工佩服地说。
2021年,曹卫锋参与完成“钛合金薄壁件加工变形”“盲孔小公差加工”“大型筒体基准修正”等多项重点型号和民机样件的试制工作,在提质增效方面累计创造效益20余万元。
钻研、创新
某回转体零件是分厂交付的主要零件,外形怪异、结构复杂,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要求严格,生产加工难度极大。在车床加工时最难的是装夹,使用老方法装夹调整定位每次需要一两个小时,次品率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既要保证工艺要求,更要符合质量要求,短时间里如何解决?经过摸索,曹卫锋采用75度车刀对外圆、所有台阶、内孔装夹反车,找正、再车、再反面找正、再车削加工等一系列操作,加工出来的工件既保证了行位尺寸,又能保证了外形尺寸,生产效率提升30%,降低劳动强度60%左右,为分厂解决加工难题,得到技术部门的高度评价。
某零件对内孔精度要求很高,特别是安装孔中一系列沟槽及台阶孔,孔径8mm~16mm,孔长是直径的6倍,对孔的尺寸公差、同轴度及表面光洁度要求十分严格,刚接到任务时,大家心里都没底。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曹卫锋将现有内孔镗杆、切槽刀杆等刀具均进行改进,经过数十次加工试验,总结了一套成熟的盲孔小公差加工方法,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加工难题,产品合格率100%。
曹卫锋始终坚持学习创新,不断运用新观念、新方法攻克难题,现在的他对各种零件加工都掌握自如。
前几天,一批急件因内孔偏小需要返工。该产品是淬火件,硬度高且加工难度大,时间紧、任务急,曹卫锋大胆提出通过数控车床进行修正,凭借精湛的技术多次试验,他加班加点完成了超强度的修正工作,保证了该零件的准时交付,仅此单项创效30余万元。
“每次遇到加工难题,曹师傅总是保持着钻研与创新的劲头。”这是同事对曹卫锋的一致评价。
积淀、传授
一颗星再明亮也没有整个星空美丽。作为分厂技术能手,曹卫锋认为,工匠队伍的壮大离不开技能传承。他积极参与“传帮带”,致力于做好青年职工的培养,把自己20余年的工作技能和经验,总结整理成教材和电脑课件,定期举办数控车技术培训班,仅2021年就举办培训12场次,培训各类操作人员100余人次;累计带徒30余人,实现技能提升25人次。
“没有任何的数控基础,一开始都不敢上手操作机器。”学员张涛说,在曹师傅的指导下,他用3年时间从一名数控“小白”成长为班组里的技术骨干。
曹卫锋还经常向大家介绍先进的数控编程方法,组织班组成员到兄弟单位学习经验,不断提升青年职工的技能水平。他的工作室也被西安市评为“曹卫锋创新工作室”。
2021年,曹卫锋个人成功申报一项专利,完成17项先进操作方法和特色操作法,先后完成了上万件零件加工任务,创造经济价值超千万元。
“这些成果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挖掘、持续改进、总结提炼形成的,我也会将这些经验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曹卫锋先后培养技术骨干人才8名,其中2名成为公司级关键技能带头人,3名在陕西省、西安市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人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人荣获航空工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荣获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荣誉,曹卫锋表示,自己只是立足本职,干了该干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庆安公司给了他成长舞台。“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践行到自己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