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心得
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中,前辈跟我们分享了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恰好,我们教师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名家墨宝,1米5长的裱框里书写着的正是“润物无声”。
雨泽万物,我们却“看不见”万物每天的生长,只知道随着时间的累积,春天花会绽放,秋天麦会低头,而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雨水却温润无声。一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每次多强调一句,似乎也察觉不出他们有什么进步,但是我相信,在我们肉眼辨别不出的地方,孩子们的确在从不间断地缓慢成长,而我们也应当像雨一样,大音希声,只问耕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润物”乃是本职,而“无声”恰是一种高尚的师德。
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我正在做并应当做好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一、课前,默默积累知识
课前三备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这三个方面都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并积累相关知识。对于课本,我们总能找到不同的补充知识,比如讲“来自外星的礼物”一课时,可以拓展补充“中国航天计划”,讲“毕业一课”时,可以补充了解英、美澳三国的“小升初”概况等;对于教法,更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最近英语教学中兴起的“绘本教学”“群文阅读”“拼图阅读”以及兴文县多年来力推的“生本教育”等,都需要我们老师及时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一线课堂中;而对于学生,则更有必要好好地认识,近期,江苏一则高三生弑母的新闻刺痛无数人,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也不禁让我们感叹,中国的学生已经变了,变得不再“言听计从”,变得脆弱而暴躁,而我们老师应当不断去认识变化着的学生。这些知识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积累。
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我们一直默默学习知识,那我们就做到了“终身学习”,自上世纪中叶保罗·朗格朗创造性地提出“终身学习”这一概念后,它一路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于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6年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他们相应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持续学习或说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我认为,教师自己真正做到“终身学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达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
二、课中,自然教化学生
在上一步,我通过阅读时文了解到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并且对个性化生活要求也非常高,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明目张胆”地告知他们“我是来教化你们的”,这样做他们会反感并排斥,然而,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加入相关的德育内容而不被他们察觉。比如,三年级英语学到“monster(怪物)”一词时,让同学们设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怪物,你该怎么办?”,以此让同学们搜索自己能用上的危机处理办法,提前准备对策,提高安全意识;五年级英语在讲“时间”一课时,让同学们制作一个自己的“周末时间计划表”,而周末作业就设置为“实施这个计划表”,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计划意识和实践意识。
而在“云上英语角”的英文交流活动中,有些孩子说的话也让我深受感动,相信也感动着部分其他的同学,有的说“I learn from my favorite comic that we should respect the old and love the young.(我从我喜欢的漫画中学习到,我们应当尊敬老者、爱护幼者)”,有的说“We will have a family dinner in this cold winter, and that will make me warm.(寒冬我们一家人一起吃晚饭,这就是我理解的‘温暖’)”,有的说“I’ll use the socks for Christmas presents in my Christmas cards and let the other children share the joy of Christmas with me.(我要在我的圣诞卡片上装饰上装礼物的袜子,希望看到的人都能分享我这份喜悦)”............所谓“教学相长”,也许我在教化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善良、美丽、温暖也影响着我。
三、课后,静静反思己过
“大道连青天,一关又一山”,面对同侪的水平、历史的高度,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总是有进步的空间,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不断反思,不断找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专家和前人反复告诉我们:“反思,是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我还认为,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才对得起学生宝贵的成长时光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负责。
而我本人在反思中还发现,不仅仅是学生要感恩教师,教师也应当感恩学生。因为他们需要上学,我们才有工作;因为他们需要掌握知识,教师在工作中才有价值感;因为他们的成长需要灵魂工程师,教师的人生才能有意义,更不用说学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蓬勃朝气和少年精神!是我们的人生因学生而不同,所以我们也应当竭尽所能让学生的人生因我们而不同。
润物、无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尚的师德,而自己还远没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正如我教导学生“路虽远,行则将至”一样,我相信,我已自信地起航了!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