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补功课,周末学才艺?”双减新政之后,这样的场景会发生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姜赟
这个周末是“双减”政策实施后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末,校外培训机构还在上培训课吗?家长报班热情是否依旧?昨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实地采访了杭城的几大培训机构,得出了三个字——空荡荡。
这则《杭城今天一幕刷屏:空荡荡》在钱江晚报官微、小时新闻APP、钱江晚报教育微信公众号“升学宝”上推送后,不仅官微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而且引发了热议,评论区被家长们的感慨、意见、建议挤满。
“双减”减出了一个轻松周末——
有家庭打算每个周末都去旅行
有妈妈喊出了:岁月静好,母慈子孝
不少网友切身感受到了真实的“减”,难以掩饰轻松喜悦之情,感觉久违的周末终于回来了,一家人都轻松。
网友@随风处处:现在可好了,我同事们根本不用赶着接孩子,小学的6点接,初中的8点半接。
网友@明天:今早,一家三口度过了,第一个没有培训班的周六早上,一起出门吃早饭,一起逛菜场,无比惬意,感谢双减政策!
网友@时光匆匆:家里两娃没上学科补习班,周六全天自由安排,一般是户外或博物馆艺术馆;周日篮球绘画。六年级,成绩中上。我们也就普通人,孩子也能当好一个幸福感知力高的人即可。
网友@冬冬鸭鸭:我们家娃也不报班了。我和他爸心态好,比来比去比得过来吗?他真不是学霸的料。
网友@迷雾中徘徊:神兽读六年级,今年开学后第一个周末确实是轻松不少。所以在周五晚上直接带神兽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趟西安,准备以后每个周末都出省去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前哪里有这时间。
网友@小豆妈:一早约同小区的同学打羽毛球、踢足球去了。同班五年,同个小区,两个娃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约玩过,不是你培训就是我培训。
网友@田大:昨天晚上我跟即将去外地上大学的女儿聊起“双减”政策,作为过来人的女儿表示:“真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去上培训班的。”其实上培训班只是家长一种心理安慰,周末应该引导孩子在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周的学习内容,复习比培训更好。
网友@Me、徐:真是岁月静好,母慈子孝。
家长有几个担心——
周中补功课,周末学才艺?
培训班会不会转地下?改线上?
如何监管一对一教学?
第一个周末培训班上一片静好,却挡不住家长心中暗流涌动。不少家长依然在观望,依然心存忧虑,钱江晚报官微这条新闻后获赞最高的几条留言可见一斑:
网友@木头:学科类培训都安排在了周一至周五,周末兴趣班,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减轻了吗?
网友@张晓晨:平时补功课,周末学才艺,貌似更忙了?
网友@乐在其中:让上班一族平时更辛苦了!!双休日再赶艺术培训班。
网友@阳光打在地上:去各种体育美育培训班看看,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画画、钢琴、古筝、吉他……娃们都在那里呢!
按照国家“双减”相关政策,接下来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将实行分类管理,由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订行业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审批。体育类由体育部门监管、文化艺术类由文广旅游部门监管、科技类由科技部门监管。
还有不少家长的担心在于,培训结构会不会钻空子?把线下培训班搬到线上,或者改成一对一教学。
网友@wenzi:地上转地下,线下转线上。
网友@青青草:人家有条件的,一对一巳经开始了。
网友@云霄: “双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监管,否则一有机会,“补课”、“培训”又会死灰复燃。
网友@静:会不会都上门一对一培训去了。
网友@猫猫:都改线上了,孩子的视力你们有人考虑吗?
网友@珠珠:一对一还是可以继续的!周末很多约小课的。
父母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培养孩子兴趣,关心孩子身体健康
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培训是“轻松”了,父母是不是没事干了可以躺赢了?家长还能做什么?是否该回归家长责任本位?很多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留言中有很多建议。
网友@天道酬芹:“双减”政策好,因为真正的学习都是发自内心爱好的,这个政策不会减少科学家的诞生,不会减少国家高级人才的数量,但是却放过了很多普通家庭,至少不要跟着盲目的补课了,不要花冤枉钱,减出来的时间孩子可以发展兴趣,也许兴趣才是孩子将来事业发展的基点,而不是一张文凭。所以对国家和家庭都是很好的!
网友@妙慧荷芳:最好不做表面文章,政府对政策要坚决严肃执行。有些家长也要改变培养孩子的观点,我认为父母责任是关心孩子吃好,有充足睡眠,健康体质,培养积极向上阳光的性格和品质,学习上交给学校在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好好工作才是正常的社会与家庭。
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副会长黄建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表示:“有的教育只是为了生存,有的教育还是为了生活。”
他之前就明确了校外教育的任务要从为了生存的教育提升到为了生活的教育。大幅度增加生活课程,丰富学生假日生活,减少了应试、考级教育的比例,学生参与面就能不断地得到扩展。
就如同网友@琳达的评论: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再也不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