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主体协作振兴乡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事关广大乡村孩子的成长成才,事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教育公平,需要优先发展、率先振兴。振兴乡村教育既要教育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也要立足乡村特点,用好多边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助力教育的潜力,形成校际协作、家校协作、高校援助和社会资助等多元主体协作互助的良好教育生态,齐心助力振兴乡村教育,夯实教育强国之基。
振兴乡村教育要聚能资源共享。振兴乡村教育不仅要有一支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还要建立较强的教学、教研共同体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此,要建设乡村教师、教研的资源支持体系,形成稳定的乡村学校教研共同体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聚能资源共享,弥补单个乡村学校师资单薄的不足。要组织乡村学校抱团取暖,通过联合邻近乡村学校建立乡村学校教学共同体和教研共同体。要加强城乡学校协作,开展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实现共享名师、优质课程和金课资源共享,形成城乡学校共建协作机制。
振兴乡村教育要聚心学生发展。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优化乡村家庭育人环境,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建立乡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联合体,如将同班的家长组织起来,建立班级家校协作联合体,同时将同村或邻居等地域邻近的家长组织起来,建立区域家长联合体,以值日家长的形式负责与学校沟通联系和课后生活引导,以弥补家长缺位后的学生学业监督和课后时间监管与引导,以家校协作互助,聚心学生的成长发展。
振兴乡村教育要聚智自信自强。自信自强是乡村教育的振兴之本。乡村教育振兴不仅要聚焦问题,更要聚焦发展。高校要助力乡村学校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优势,选择差异化发展,走一校一品特色化强校道路。一是高校专家资源援助。用好高校专家资源优势,尤其是师范高校,要为乡村教育把脉问诊,为乡村学校查找问题、挖掘优势、整合资源,助力打造特色学校。通过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富有乡村特色的地方文化课程,培养乡村学子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感;挖掘和整理遗落在乡村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具有地方印记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乡村学子的爱国情感,增强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和自信底气。二是高校平台资源援助。用好高校师资培训的平台资源,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师资培训、学术探讨和学习交流平台,增强乡村教育的自强能力。三是高校学生资源援助。组织高校大学生为乡村教育提供教育志愿服务,如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开展寒暑假支教服务,支援“双减”课后服务,在大中小学传统文化一体化中开展朋辈教育等,将大学青年的力量注入乡村教育,增强乡村教育的自强活力。
振兴乡村教育要聚力学校发展。乡村教育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的生态环体,需要地方社会的聚力支持。一是尊师重教的氛围支持。乡镇基层政府和村两委等基层组织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要如积极作为、切实解决乡村学校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对优秀乡村学校、教师的宣传选树,在教师节开展乡村教师慰问、奖教奖学等活动。二是全员育人的力量支持。要整合乡村社会资源育人力量,让新乡贤、“五老”和返乡创业青年等社会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双减”课后服务等领域中贡献力量,支持乡村学校发展。三是社会资金的资助支持。乡村教育除了政府的纵向拨款维持,也需要乡土社会的横向资助支持。要积极呼吁和鼓励社会捐助、企业赞助乡村学校,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等提供充足的资金,聚力办出“小而美”“小而特”和“小而强”的乡村学校,进而助力振兴乡村教育。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 邱洋海,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研究》[编号:Y202147429]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