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强教师,先强教研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国有一支数以十万计的专职教研人员队伍,这支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力量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教研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教研工作亟待转型。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带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就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教研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
教研之“重”与教研之“痛”
教研工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教研队伍是保证我国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教研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研工作者从基础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实践指导者的角度,及时解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师一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通过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学反思,总结、分享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区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局长、民进中央委员孟晖表示。
但与此同时,民进中央在该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教研工作和教研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研管理体系仍不完善是教研制度改革与发展中遗留的“老问题”。本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本独立的教研部门很多被并入以科研为主体的教科院或以教师培训为主体的教育学院及教师发展中心,成为其中一个职能部门,导致教研工作职能定位不清晰甚至明显弱化。
“比如,基层教研员除‘教研’功能外,还经常性承担学科‘培训’工作及近年来兴起的‘质量监测’等方面工作,教研员的职能定位愈发模糊。”孟晖说。
同时,教研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据了解,目前我国教研员没有严格、明确的专业标准,教研员的遴选、培养和退出等机制不够健全。不少教研机构没有做到分学科分学段配备专职教研员,一些薄弱学科甚至出现了没有专职教研员或者没有教研员的状况。教研员还缺乏专业的发展机制,其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培训缺乏制度保障,针对教研员的培训项目并不多,教研员本身的专业能力提升与普通教师相比相对滞后。教研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仍不够健全。
孟晖介绍,“教研员通常是‘教而优则研’,对‘教’有研究但对‘教科研’并无专业的系统化学习。到了教研室之后,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路径和通道,以致很多教研员‘成长靠自觉’‘职评靠拼命’。”
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各类荣誉表彰、人才称号很少考虑教研员,教研员成长缺乏激励机制。对教研工作的考核也缺乏科学标准,新的教研员职称很难晋升。很多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和奖励的政策文件中很少单列教研员,或者直接表述为“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教师资格、从事教学工作的在职专任教师”,甚至直接排除了教研员。
“对教研员身份定位模糊,不是公务员、不是管理者,有的地方也没有将其界定为教师,从而导致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不健全,其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培训缺乏制度保障。”孟晖说。
此外,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也有待提升。教研方式的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是教研工作取得实效的内在要求,然而一些教研部门的教研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作为成年人学习的特点,对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教研工作方式缺乏创新,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不强。
教研员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实施,教研员面临的新挑战也随之而来。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周增为表示,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等都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研工作的“四个服务”就成为教研员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对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实践都提出了新要求。
孟晖认为,对于教研员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员首先需要做好对教材的分析工作,认真研究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并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内容是否符合课标要求,而且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对于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去落实?这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孟晖说。
还比如,随着新课标对考试命题提出了新要求,教研员在命题时,要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部主任、特级教师章新其向记者表示,当前素养测评的研究理论和操作技术不成熟,难以通过考试评价很好地引导教师的素养教学。“如果学生可以通过单一知识点学习获得成绩,那么机械记忆、大量训练、反复操练式的教学在教师眼中就是合乎逻辑的。教研员如何引导教师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观,也是一大难点。”
此外,随着各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出台,教师研修组织和形态也日趋多样。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员要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下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者和实践者,直面回应数字化转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问题。
“数字化转型的研修一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结构和样态,教研员如何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周增为表示,“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教研员要躬身入局,加强自身的学习,适应时代和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
让教研在转型中“强起来”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同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教研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四个服务”。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任学宝认为,在当前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研工作应该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战略上强化“教”的使命,战术上提升“研”的站位。
如何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提出了几条具体建议。
提案提出,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职能,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对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创新开展和有效开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研机构建设和发展情况各地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统一标准、强化职能、加强建设。教研工作要有效开展,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加大经费投入。建议将教研工作列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范畴,通过督导评估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对教研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从而保障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教育部门应协同相关部门针对教研员这一特殊群体构建科学的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让教研员这支队伍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孟晖还建议,建立教研员选拔、使用、评价、退出等系列标准,提升教研员队伍专业素养。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提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教研员,教研员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研究出台严格、明确、科学的专业标准。各地应该尽可能分学科、分学段配齐配足配强专职教研员。对于不适合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应及时调整出教研员队伍。建立教研员全员培训和考核制度,持续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
此外,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还应强化教研工作转型,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提案提出,教研工作应与时俱进,推进由研究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基于经验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由单纯教材教法研究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由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向基于信息化教学研究转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研员应从教学研究中挖掘真问题,设计围绕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案,以学习促进研究,以学习促进教学,不断探索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高质量教师研修体系。”周增为说。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