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你的孩子可能先天就不如别人家的聪明
我经常向大家科普双生子研究,这是研究人性的先天和后天之争的经典研究。当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表现出特质上的相似时,我们就认为先天基因在该特质上有相应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结论指向的是,人性是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而成,如果仅就智商而言,至少有50%的变异可以解释为先天因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比例还将不断升高。
换成通俗易懂的话就是,你聪明不聪明,很大程度上在你还是受精卵时就决定了。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悲观的结论。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我们考试失败后安慰我们,说我们不是不聪明,只是不够努力,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再不拆穿就来不及了。你考试比别人差,工资比别人低,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你先天不如别人聪明。
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平静地接受这个结论的。少数人会沾沾自喜,想着自己原来先天就很聪明,那么就不用担心自己被大多数蠢人所超越了。而大多数人则积极地否认这个结论,认为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
家长们为孩子们的教育投入了巨额的资源。在孩子还没出生时,父母就开始进行所谓的音乐胎教。那些昂贵的幼儿培训班、早教产品、潜能开发产品究竟骗走了家长们多少钱?我不知道,不过家长想买的其实也不是孩子的美好未来,家长购买的只是“自己是个重视教育的好父母”的形象罢了。
你的孩子可能需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加努力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我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就注定一辈子碌碌无为,我更不相信所有的聪明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能取得多高的社会成就。我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而不是听天由命。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一方面相信先天不可控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格特征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我又要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呢?这之间难道不矛盾吗?
那些将我视为基因决定论者的人,可能忘记了小学数学老师告诉我们的真理:100%减去50%并不等于0%,而是50%。
换言之,环境至少还能解释另一半的变异。
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孩的父母是说汉语的中国人,那么他们的孩子会说什么语言?
答案是,不知道。这个孩子可能说汉语,也可能说英语,也可能是日语,也可能说俄罗斯语,也可能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也可能还没学会说话就因为父母不给孩子打疫苗而早夭。
后天环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说什么语言,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和高素质的小伙伴一起长大,一起读最好的学校,还是和那些从小就偷鸡摸狗的小孩一起长大,一起进监狱。
后天环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喜欢哪个电影明星,擅长跳机械舞还是拉丁舞,喜欢武侠小说还是日本动漫。
哪怕先天基因比后天环境更重要,也不能说明后天环境不重要。它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可控条件,那么我们就需要淋漓尽致地控制它。
一个心理学人的可能育儿策略
我还没有孩子,不过若是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会为他/她购买什么不靠谱的幼儿教育产品。因为我学过发展心理学,我知道人类的行为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的。
然而,我相信我会比大多数家长都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我知道孩子的同龄人环境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像孟母一样三迁。
我知道孩子很容易通过模仿而学习,于是我需要以身作则,为我的孩子做个榜样。
我知道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所以我不仅希望我的孩子能学会英语、数学以及其他跨学科的知识,我还希望他/她能建立健全的心理安全感,能自信地面对挑战,能其契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正义,能友善地对待他人,能尊重多元社会下的人际差异。
我希望他/她能学会爱他人,能学会爱自己,就像他/她能学会这个世界上任何复杂的知识体系一样。
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中国大陆其实没有多少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本来就走了不少去台湾,经过文革之后就更没有留下多少了。我们的父辈大多是农民或工人,我们的祖父辈则几乎都是农民。换言之,我们的父母大多不懂怎么教育孩子。
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在80后和90后开始成为父母之后已经有所改变。然而麻烦在于,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第一代,中国的80后虽然比起他们的父辈有着更高的学历,但和外国的80后相比仍有差距。
教授的子女更容易成为教授,医生的子女更容易成为医生,律师的子女更容易成为律师,企业家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企业家,农民的孩子也更容易成为农民。比起发达国家,哪怕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父母也更多的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