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在2月25日上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该院整合首都优质教师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疫情发生后,依托人工智能,对西部地区教师实现了“一对一”的线上“云培训”。
在线下培训方面,京疆学院承接教育部“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训”任务,2015年-2019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409人,覆盖新疆各地州和大部分县市。2019年-2022年开展“新疆和田地区幼儿园园长赴京挂职培训”,拟为和田地区培养幼儿园园长400人,缓解其学前教育人才紧缺矛盾。首批65名学员结业返疆后,已在乡村幼儿园承担重要管理工作。组织专家29人次赴和田、喀什、克州和兵团十四师送教、培训当地师资,累计超过860人。
线上方面,依托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与出版社联合研发的“乐智悦读”大数据平台,在新疆和田启动面向100名当地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专项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累计线上辅导33200次、辅导时长17592小时。并向内蒙古等民族地区拓展,为利用互联网因地制宜做好教育个性化、精准化帮扶,推进教育援助转型升级、减量提质增效树立了典范。
持续向新疆、西藏选派干部教师,长期执行国家援疆援藏任务。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新手段,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跨区域教育扶贫新路径、新模式。疫情以来,依托首师大“双优云桥”项目的乐智阅读和智慧学伴大数据平台实时反馈,配合“一对一”师范生和北京教师指导,实践教师“云培训”、幼儿园长“云跟岗”和“反转式跟岗”,惠及700余名和田教师。
2020年11月5日,京疆学院和双优云桥项目组召开“新疆和田地区幼儿园长在线培训”开班仪式,开启“云跟岗”培训模式。/受访者供图
另外,学院还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河北保定涞源县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共派出专家送教31人、培训教师360人;与保定市教育局合作,遴选优秀大学生79人赴阜平、涞水、曲阳县乡村中小学实习支教,覆盖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3500多名。
对话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
“云培训”成为提升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新路径
首师大校长孟繁华。摄影/新京报记者 陈琳
新京报:京疆学院主要是针对新疆地区的教师培训吗?
孟繁华:京疆学院一开始是针对培训新疆地区教师成立的,后来我们扩展了功能,把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地区都纳入进来,为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老师提供教育培训。
新京报:在跨区域教育扶贫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孟繁华: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另外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云培训”已经成了提升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新路径,这使我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师生们可以在工作之余灵活教学,西部地区的教师每天拿出一小时上课,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我们有一个师范生帮扶一名维族老师,这名维族老师不会说汉语,两个人每天拿出一个小时,通过手机APP,我们的师范生教她说汉语,只用了几个月,她就会说了。同时,我们的师范生也得到了锻炼,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这种大面积广泛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效果非常突出,收到了很明显的成效。比如,我们实施“首都带首府”京银“互联网+教育”双优云桥项目,营造智慧教育生态,助力宁夏银川市“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青海玉树州基础教育整体提升,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未来人才和未来教师培养模式。
新京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计划?
孟繁华:作为一所师范大学,我们承担着培养、培训教师的责任,我们会延续原来的工作,继续拓展我们的服务领域。现在老师培训的需求特别旺盛,特别是西部地区,我们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动员全北京的优秀教育资源,对西部地区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带动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这项工程我认为是永无止境的。虽然绝对贫困没有了,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恐怕在短期内是消除不了的。我们也会在教育援助方面继续发力,在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方面做出贡献。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