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为亲子关系而苦恼,孩子越大越难管怎么办?
总是很忙的爸爸怎么教育孩子更容易被接受?
怎么创造密切亲子关系的关键时刻?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在“当代教育家学堂首届家庭教育峰会”上告诉我们,家长从改变一个动作开始,改善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成长更有效。
设计活动体验 帮助家长自我诊断
大部分学校都会组织三个仪式——四年级10岁的成长礼,初二14岁的青春礼和高三18岁的成人礼。
首先是青春礼,初二的时候会有一个青春礼,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和家长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问题的家庭就特别多,因为孩子变了,教育方法始终没变。
我们有两张问卷,会向家长提问,也请孩子作答,来帮助家长自我诊断。
我刚到十一学校的时候,十一学校就有非常好的成人礼的传统,其中有两个环节是必须的。每年的成人礼,一个是爸妈要给孩子写一封信,有几个月的准备时间,爸妈要回忆,要酝酿情感,所以当这封信在成人礼的现场被学生打开的时候,孩子们全都流泪了。
还有一个环节,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要跨过一个经过设计的成人门,然后由校长给他三拍肩。一拍肩,你要对你自己负责了;二拍肩,你要对你家庭负责任,包括今天的家庭和未来的家庭;三拍肩,你要对社会尽上你的责任。
正是用这样一些关键环节的设计,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1.设计任务,把爸爸拉回到家庭教育中
爸爸没有时间便罢,一有时间,就想教育孩子。所以爸爸教育孩子,我建议不要用短时间,但也不要太频繁。一般小学生,一个星期,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两个星期,你有半天陪他出去,叫他选择他最喜欢的地方。你陪他几个小时的话,你什么都不要教育他,他忍不住就要和你说他那些事,你看上去非常非常不在意地点拨一下,说说你小时候是怎么处理这些事的,就可以了。
上海一所学校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活动:爸爸的后备箱。在那一天,全校或者一个年级让所有的爸爸把车都开过来,来看他们的后备箱。所有的爸爸都开始研究自己的爱好,然后,大家把车都开到这个校园的操场上来的时候,一定是爸爸过来,所以这样的活动,孩子很喜欢,爸爸慢慢慢慢也参与进来。
我们规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要对着100个角色深入体验。所以学校通过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让他认识社会,学生就会愈加了解这个世界。
2.设计任务,促进家风建设
在任务学习中影响家风建设。你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寒假要孩子回去,收集寒假期间全家的购物小票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方面的家庭支出,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开支的建议。当你分类之后你就会发现,家风会影响你的消费。
拓宽教育的空间 让教育发生在多元的场景里
食育教育,在今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活动。十一学校接近300个课程,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就有烹饪课和烘焙课,都抢不上,所以家庭成为进行食育教育重要的载体。
我们必须协同起来,从烹饪课程的技能和亲子关系,以及食物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你吃完之后垃圾是怎么处理掉的,这个产业链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个单靠一个家庭是很难做到的,学校怎么去发挥主导作用,给家庭提供更多的课程和理论专业的支撑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改变一个动作开始 降低家庭成员参与难度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个坐标,它的横坐标是难度的大小,它的纵坐标是效益的高低,那么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坐标的第一象限就是那些效益高但是难度大的事情。
我们特别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但是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到,你比如说我们希望改变家长的观念,进而教育孩子,所以我们不断地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进行家校活动培训。但是我们发现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实在太难了。
我们能不能,把它转移一下,把它推到第二象限。我们不去改变你的观念,我们希望你改变一个动作或者增加一个动作,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和家长较较真,你比如说,敲门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房间,做到忍住不偷看孩子手机。就是这样一个小动作的改变,就可能会改变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乐意接受家长的教育。
家庭教育重在行动,包括家长自身的行动,包括我们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行动。只有采取正义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正直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锚定共赢点 提升亲子参与的动力
根据我的了解,现在我们大部分都是开家长会,就认为是家校协同了。在家长会上一起公布学生的成绩,一起来说出学生的问题,所以这样的家长会,家长不是很开心,孩子也不是很高兴。
我们怎样把它推到第一象限?我们的做法是一对一沟通,我们的家长会有两星期时间,每天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周六和周日的时间,让家长和老师一块约定一个时间,和各个学科的老师一起开这个家长会,确实是围绕着孩子的目标来调整各方努力的方向。
创造关键时刻 密切亲子关系
比如,如果你可以去一个新的家庭寄宿一个学期,你希望这个家庭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当一个孩子说“ 我希望订购这个家庭3个特征的时候”,你当家长的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你目前的家庭有没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如果孩子可以跳槽的话,凭什么你可以挽留孩子继续当你的孩子,你必须做出哪些改变孩子才会继续叫你爸妈?北大一位老师开发的一个工具,就是设置3~4个家庭,总人数15人左右,在每一个家庭单独讨论,有特定身份的小团队讨论,还有交换家庭体验等等。那么这样做就创造这样一些关键时刻,通过增加家长的内心体验来解决家长的问题,从而去消化孩子的问题。
内容来源:李希贵校长在当代教育家学堂首届家庭教育峰会上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