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进行时:录取了,就是人才?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马上开始了,考生家长们那颗心也再次绷紧。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国家培养人才,那么到底怎样的人算人才?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虽然人才有特定内涵,然而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被界定为人才的具体标准却有一定差异。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候,教育属于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凤毛麟角。那个时候想要晋升为“人才”实在太难,以致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郁郁寡欢一生。而即使推动历史进步的精英,也未必会被欣然接受为“人才”。当年那个走出湖南乡村,进入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青年,据说开始也不太受那些“学究”待见!然而人才终究还是人才,当国家民族危难,他的价值很快体现出来,军事才能吊打一众正规军事院校毕业生,甚至诗词也大气磅礴让众多“才子”折服。他的身边猛将良将如云,拉枯锯朽,很快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并迅速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拉回到发展的轨道。一个百年内首都三次被攻占的垂死的国家就这样奇迹般从亡国边缘被拯救,连列强都大跌眼镜!这样的人,是旷世奇才!他的经历,充分揭示了人才的核心内涵:能够解决问题!能够打得赢!
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很长时间,一个人是否被接纳为“人才”,标准也一直在变化。建国之初,百业待兴,那个时候成为“人才”的标准很低。据说最初苏联援建时,全国居然找不出一百个数学专门人才!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时一个初中生毕业生当上干部妥妥的。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也是人才奇缺,基本上有个学历的人都被挖掘出来。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人才标准却留下了后遗症,就是人才本身的内涵反而被人忽略。再后来,大学大扩招,培训班大行其道,各类考证如火如荼……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文凭、证书加持已经不是香馍馍,内卷之下,安有完卵!于是人们陷入焦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哀叹社会不公!
其实人才终究还是人才,人才的核心内涵并无改变,是教育出了问题,是心态出了问题。小平早就讲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中国人均收入迈过一万美元门坎时,国家基本面已经发生改变了!教育也必须交出相应答卷。人才培养也必须结束那种“大水漫灌”,而应该“精准培养”。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解决迫切问题为目标培养。这样才能避免“需要的人供应不上,人多的地方内卷”的尴尬局面。中国现在短板还不少,有的方面还面临“卡脖子”,这些领域正是教育的机会。
中国的家长不喜欢娃娃进工厂,甚至觉得宁愿工资少点也要找个体制内铁饭碗。这个除了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外,和当前法制有待完善、一线劳动者权益有待提高有很大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治理!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有更多人重新审视我们在教育上面的误区,缓解不必要的焦虑。重温中国百年风云,国运起伏跌宕,犹如一段庄丽史诗。有多少仁人能人,或学富五车,或有一技之长,但他们都能够看准需求,把握机会,解决问题。不论他们作为“螺丝钉”还是“大杀器”,都能“打得赢”,都能够成就梦想!
前人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的,人才真的是“不拘一格”的!找准目标,提升能力,远离内卷,追逐梦想,才是人才培养之道!
最后衷心祝愿高考的孩子、家长们:心想事成,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