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张珊在网上下单了一份99元一个月的在线英语课程,却被工作人员以“体验”之名,约到门店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课程介绍”,劝说张珊购买4万元的“学习套餐”。除了价格超出预期,更让她觉得意外的是,与网上宣传的纯外教、沉浸式教学不同,张珊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位外教。
张珊以还需要再考虑为由才走出这家培训中心。然而,张珊想购买网上课程学习英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张珊疑惑,该如何辨别眼花缭乱的在线课程广告?如何鉴别在线课程的教师资质?如果对已经购买的在线课程不满意,可以退款吗?如何退款?
事实上,张珊的疑惑也是每一位购买在线教育课程的消费者的疑惑。当前,在线教育看似让学习更方便了,但是想要通过在线教育学到知识的障碍似乎也更多了。
那么,作为消费者,如何选择真正适合的在线教育课程呢?这里是一份避坑指南。
首先,需要从漫天广告中,甄别出合适的在线教育课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而据企查查数据,2020年网络教育相关企业注册量猛增,达12.22万家,同比增长92%。
与企业注册量同样增长的是广告。《2020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在线教育的广告增幅达57.1%。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更需要对广告保持警惕的态度,广告不能成为购买该在线教育课程的依据,而要仔细甄别与课程相关的指标。
其次,要鉴别教师资质,评判课程质量。
在资本热捧下,在线教育一路狂奔,作为“吸金狂魔”的在线教育“含金量”却令人堪忧。比张珊为自己找在线教育课程更难的是家长,家长买单,孩子上课,如何评估在线课程的质量呢?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从内容、时长、培训人员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家长可参考这些规定对孩子的在线教育课程作出评估。
规定指出:学科类课程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须与学生所在年级相匹配,禁止超前超标培训;要求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面向境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培训教师需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并且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
最后,如果发现购买的课程不合适,要合理维权。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检测的数据显示,2020年,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主要包括退费困难、虚假宣传、培训质量和合同纠纷,其中,退费困难的舆情信息占比达到59.87%。
预付费后,消费者的“钱袋子”如何保障?今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之后,对因经营违约,消费者需解除合同的情形,消费者可以在不提前通知商家的情况下,直接以提起诉讼的方式解除合同。而这些案件到法院之后,如果金额不大,法院通常会采用小额速裁程序进行审理,帮助消费者更快达成退款的目的。
准备为在线课程买单的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