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双减”政策发布已整整两个月。9月2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为落实“双减”构建的“1+N”政策制度体系。
构建“1+N”政策制度体系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双减”意见落地见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基本构建起了“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1”指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双减”意见,是方向性的、宏观性的“双减”工作的总纲领。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
“N”指的是落实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一些工作要求进行细化,以指导各地更好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目前已出台了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课后服务、建立监测机制、培训机构登记等11个文件。
政策“组合拳”注重针对性、操作性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目前已系统出台涉及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审批、收费、人员、材料、行为、资本等方面的配套文件,这是一套政策“组合拳”,以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有效治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强调,这套政策“组合拳”突出了政治性。严把培训材料“政治关”,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提高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明确提出从业人员从业禁止条件,对存在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损害国家利益,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予以一票否决。
同时,这套政策“组合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坚决防止培训机构过度逐利行为;通过严肃查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有效缓解群众焦虑;通过推动学科类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让校外培训回归公益属性等。
此外,这套政策“组合拳”体现了针对性。认真研究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从业人员混乱、培训材料质量低下、培训收费高、“卷钱跑路”等问题,分类归因,提出针对性举措和要求;政策设计上注重抓住关键环节,化繁为简,体现便捷高效,便于尽快操作执行;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注重兼顾各方合理需求,维护合法权益,充分考虑落地难易程度,确保政策执行平稳有序。例如,“备改审”、“营改非”、收费监管等文件,全部提出到2021年底完成相关任务,实事求是地为各地工作留出操作时间。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