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教育部2021年7月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构建教育、科技和产业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格局,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加快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通发展,培养碳核算、碳交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专业人才。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及教育部的行动计划,都需要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青海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作为青海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内涵、核心要义,并结合省情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
一是新理念的宣传学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两山”理念,深刻认识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不仅面向学生,也向群众做好理论宣讲服务。青海大学开设的《三江源生态》慕课课程,就是贯彻“两山”理念,利用青海大学独特的地缘优势,依托“三江源生态”一流学科,整合学校七个院系资源,打造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课程。课程涉及三江源的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生态、生态经济等内容,目前在线选课人数达到18514人,为公众了解和认识“三江源生态”提供了平台。
二是新规则的自觉践行。将碳中和相关要求融入学生管理规则的制定,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低碳着装、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等绿色低碳行为理念,践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新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推崇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三是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在专业教学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认知碳普惠的内涵外延,深刻理解地方政府通过碳普惠助力双碳目标落地的政策实践,使学生对国家双碳战略及其执行构建全面系统的认知,塑造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绿色低碳素养,为后续开展进一步的双碳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就业后从事各个行业低碳转型的碳创新行动打下基础。青海大学开设《“四地”青海》通识选修课,让学生对青海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更深认识。
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想信仰鼓舞精神,立足本职,担当作为,为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