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田笠翁
在学龄前,我就听说过一个名词 “跳舞生”,这是指在学校参加跳舞的学生,也就是学生中的文娱积极分子。有位旅居美国的陶女士,60多年前就是巢县新城小学(东风路小学)的“跳舞生”。去年,她给我打电话,说起当年在巢县一中胡沙老师给她们排演“荷花舞”的往事,记忆犹新,还兴致勃勃地唱起那首歌曲。
东风路小学
关于老巢县的校园文艺活动,我能记得的是新城小学、二中、一中和师专的一些往事。那时的小学,辅导学生文艺活动的都是学校爱好文艺的老师。李佐贞老就是新城小学早期辅导学生跳舞的老师之一,她曾是巢县幼儿园的园长,如今90多岁了。60年代之后是杨铁和葛蔷宝等老师,他们70年代辅导的“红小兵宣传队”在巢县很有名气,培养了很多文艺人才,有些后来进了专业文艺团体。
新城小学李佐贞老师,时年92岁照片
我1958-64年在新城小学读书,音乐课名称就叫“唱歌”,不像现在的课名叫“音乐”。课名不同,课程重点也不同。“唱歌”就是放声高唱,注重实践,不问乐理,所以学生们会唱很多歌。到了中学课程才叫“音乐”,学点简谱知识。同样,小学的美术课叫“图画”课,小学生画画就是涂鸦,发挥天性。到了中学,才叫“美术”,学点立体透视知识。数学在小学叫“算术”,不叫数学。这样区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不像现在的小学教育,课名听起来都高大上,各门课程要求都很高。“音乐”想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美术”按画家规格培养;“数学”想培养数学家。这样一来,课程难度大了,学生会唱的歌少了,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也未必比过去多出了人才。这些是题外话,到此打住,回过来再谈谈校园文艺活动。
新城小学 杨铁老师年轻时的照片(孙章国供图)
60年代新城小学唱歌最好的学生是孙章琼,她的嗓音脆亮甜美,很多老同学还记得她当年领唱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她1965年考入巢县一中,也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听说后来她被海政文工团看中,因部队政审严格,未能如愿。又因人才难得,海政文工团推荐她进入南海舰队文工团,成了该团的压轴独唱演员,深受海疆战士们喜爱。可惜她因病早逝,老同学得知,都唏嘘不已。
巢县一中 孙章琼(前)和孙阿丽同学初中时代照片 (孙章国供图)
我在小学读书时,几个姐姐在二中读书。学校每年都有“元旦晚会”,我经常去看。我二姐当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能歌善舞。1957年元旦晚会,她担任报幕员,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剧照。她的老相册上还有当年一起跳舞的同学,扎着当年最时髦的“榔头格子”(辫子梳成榔头状)。
我四姐后来也在二中上学,1961年她们班参加元旦晚会的节目是根据《洪湖赤卫队》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编成的舞蹈,道具就是日常家用的毛竹筷子和瓷碟。
我二姐(左)1957年在二中担任报幕员的剧照,我大姐(右)扎着"榔头格子"的老照片
巢县二中的元旦晚会师生经常同台表演。比如,撒世斌老师平时辅导学生排练节目,演出前还忙着给学生演员化妆,自己还要粉墨登场,亲自上台表演。据胡文采老师回忆,她和撒老师演过《逛新城》表演唱,不知喊了多少声"阿爸"。
1964年,我进入巢县一中,那时文革还没开始。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周末晚上去郊区教农民唱歌。记得我参加的那个组由高中同学卞祖保领队,周六晚上去岗岭大队教村民唱歌,教过当年很流行的《洗衣歌》等歌曲。
表演唱《逛新城》
那时候,巢县一中的元旦晚也是年年举办。记得1966年元旦晚会,金春同学独唱了歌颂焦裕禄的歌曲:“数九那个寒天,北风紧,焦裕禄同志冒雪出了门,挨家挨户来探望,风里雪里查灾情…….”。孙阿丽同学的独舞赢得满堂掌声。集体舞蹈跳的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的《丰收歌》,唐云飞和缪保华等同学领舞,领唱。跳舞的同学一手挥舞镰刀,一手挥舞黄色彩绸(象征麦穗),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那时候,舞台没有炫眼的灯光布景,演出服装道具也因陋就简,师生一起动手做,镰刀是硬纸板做的。女生舞裙子上的彩色条纹是闪亮的蜡光纸贴上去的。
舞蹈《丰收歌》
从文革开始到上山下乡之前,校园文艺活动也没中断。巢县一中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最近,孙章国同学发给我一张他保存了50年的宣传队合影照片。上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胡沙老师、孙阿丽、孙章国、杨刚、谢玉凡、汤庆三、黄诗联等一批老同学。这张照片的拍摄日期定格在1968年10月28日,是一张分别照。因为那一天是一中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的日子,标志着宣传队活动到此结束。上山下乡期间,学生成了知青,很多同学在农村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那已经不属于校园文艺活动,在此不详述。
巢县一中宣传队合影 (孙章国供图)
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校园文艺活动更是"春风吹又生"。记得,巢湖师专早期(1978年),在黄麓师范的中文和外语两个专业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主要任务是宣传当年颁布的新宪法,并表演其他歌舞节目。
据老同学回忆,当时演出的节目有:快板书《新宪法就是好》,还有用黄梅戏调子改编的表演唱,女生小合唱《十送红军》,男女声表演唱《逛新城》,手风琴独奏,男声独唱南斯拉天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女声独唱《绣金匾》……。宣传队员过去都有搞文艺活动的基础,女同学有: 撰稿高手王红(老三届高中生),肥东广播站播音员杨丽、和县广播站播音员应朔、在合肥读过中学的舞蹈高手小郭,歌唱好手小罗、还有上海知青美女小梁、小郁等; 男生中有当年的帅哥蔡竹青,擅长新疆舞的盛诗景,演奏手风琴的王家居,拉二胡的傅学农,吹笛子的傅爱国,还有张俊华等同学,缪经良老师则担任顾问。
我们在黄师大礼堂演出,除了本校师生,洪家疃等附近村民也经常来看。后来,我们还去过中庙附近农村表演。记得在荆塘河村的那次演出,我为乡亲们唱了久违的老歌《巢湖好》,受到欢迎。
巢湖师专中文和外语专业组成的宣传队(1978黄麓师范校区)
巢湖师专搬到半汤新校园之后,无为、庐江和黄麓三地学生汇合到一起。新春联欢晚会演出阵容更加强大,气氛更加热烈。除了唱歌、跳舞,还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演出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红歌红舞,比如《长征组歌》选段,还增加了抒情歌曲。如谷健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李谷一的歌曲《边疆的泉边清又纯》,《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朱逢博演唱的港台流行歌曲《橄榄树》,《卖汤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等。这些都是晚会上翻唱的热门歌曲。
话剧是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爱情故事,几名表演者中,女生大都是黄师宣传队的老演员,男主角增加了刘小平,费业潮等新秀。同学们在舞台上假戏真做,有的还真成就了姻缘。几十年后,老同学聚会时对此还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巢湖师专80年代初期元旦晚会后合影。内有孙务杰,傅爱国,王振中,胡小平等老师
回顾我在家乡的求学经历,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校园文艺活动一直未断。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对我们学子进行了美的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无论在贫穷和饥饿,或是在社会风云变幻之际,校园文艺活动都给我们带来快乐与慰籍。
巢湖师专80年代初期元旦晚会后合影。内有闵玲等师生
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文章中有些人名可能写错,请知情的读者朋友们指正。
写于2018年7月8日
最忆是巢州
上一篇:重磅白皮书!
下一篇:安徽巢湖:欢乐“村晚”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