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红衣,手持大花彩扇,随着强劲的击鼓声响起,欢快的秧歌扭起来……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河北省滦州市铁牡丹农民秧歌队都会去乡下农村演出。只要他们一下乡演出,四里八乡的村民们都很开心。
49岁的刘永建是铁牡丹秧歌队队长,也是滦州地秧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永建告诉记者,五一小长假,他们秧歌队格外忙,演出都排满了,在滦州古城及周边县区农村表演了10多场,场面很火爆。
滦州市铁牡丹秧歌队现在有成员40多名,多是周边村民。农忙时就去田间干农活。农闲时,便放下锄头,拿起彩扇,登上舞台演出。2014年,他们秧歌队表演的《老擓嘎妈闹花灯》还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金奖。
“地秧歌在我们这一带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前春节时,村里地秧歌艺人们便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拜年,图个吉祥。现在随着日子越来越好,每到农闲时节,秧歌艺人们也会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想把欢乐带给大家。”刘永建说。
河北省滦州市响嘡街道小闫营小学学生在排练地秧歌。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地秧歌是秦皇岛、唐山等冀东一带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其中滦州地秧歌更是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刘永建表示,滦州地秧歌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有着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它不同于陕北秧歌的粗犷豪迈、江南秧歌的小巧秀丽,主要突出的是人物塑造。滦州地秧歌分为公子、妞等几个行当,通过表演者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服饰、道具以及具有特色的“扭”来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滦州,村村都有秧歌队,人人都能扭两下,“秧歌迷”“全家扭”比比皆是。刘永建介绍,大杆唢呐是地秧歌主要伴奏乐器,只要唢呐一响,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浑身发痒”,只要锣鼓一敲,人们就眉开眼笑扭起来。
近年来,为了推广这门民间艺术,滦州市将地秧歌引入校园,组建学生兴趣社团,并聘请地秧歌艺人定期为孩子们授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北省滦州市响嘡街道小闫营小学教师在为排练地秧歌的学生化妆。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滦州市响嘡街道小闫营小学校长邵静涛说:“2017年10月开始,我们学校开始把滦州地秧歌文化引进校园。如今在各位民间艺人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秧歌社团的表演已经比较专业,还登上了大舞台,受邀参加过2019年唐山市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演出。”
现在,每当闲下来的时候,刘永建也会去学校教孩子们学习地秧歌。“日子越来越好了,秧歌更要扭起来,未来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滦州地秧歌。”刘永建说。
记者:高博
上一篇:刘志红:健康舞出来 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