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上的“苏芭传奇”
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莹
小舞团,大舞剧,用足尖讲述时代故事
——专访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莹
中国艺术报记者 金 涛
提到苏州,人们会想到小桥流水,江南园林。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融,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距苏州老城区不远的金鸡湖畔,与东方之门隔湖相望,苏州的新文化地标——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崛起。这里是苏州芭蕾舞团与苏州交响乐团的驻地,汇聚大剧院、演艺厅、音乐厅、电影城、美术馆、文化馆、培训中心等演出、展览空间。
《天鹅湖》海报
近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苏州芭蕾舞团携手苏州交响乐团在这里推出了苏芭版《天鹅湖》。著名舞蹈家赵汝蘅看后表示,苏芭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韵味的《天鹅湖》带给观众视觉上、听觉上完整的艺术享受。
《天鹅湖》剧照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苏州芭蕾舞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小舞团、大舞剧”的发展目标,累计排练21500小时,磨损32380双舞鞋,换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施》《胡桃夹子》《卡门》《唐寅》等8部大型舞剧,其中有6部走出国门。苏芭现象正日益受到舞蹈界关注。在“苏芭传奇”背后,有一对芭蕾舞者功不可没,他们就是舞团现任艺术总监李莹与潘家斌夫妇。
《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施》剧照
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两人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后来先后担任过美国哥伦布市大都会芭蕾舞团男女首席主要演员,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剧院男女首席主要演员。近日,就新版《天鹅湖》的创作情况及苏芭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了李莹。
金鸡湖畔的《天鹅湖》,从一根羽毛开始
记者:在您的舞台生涯中,第一次演出以及告别舞台归国发展的最后一次演出都是《天鹅湖》。大家都知道重排经典难度很大,苏芭版《天鹅湖》准备了多久?致敬经典的同时,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李莹:也是机缘巧合。之前没想排《天鹅湖》,毕竟苏芭人不多,就30多人。2018年,苏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式独立运营,组建了艺委会。大家提出《天鹅湖》是每个专业芭蕾舞团的标志,可以尝试做做。今年正好又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25周年,所以就选择了《天鹅湖》。苏芭人不够,到处去借人,上芭、辽芭、广芭都联系过了,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日程安排,合作很难。后来想到了上戏,联系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24位芭蕾舞专业学生演绎群鹅,后来这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我们从去年底今年初开始准备,整个《天鹅湖》的创编时间非常紧张,特别是到后期的合成排练,我们还抽出了12天到东欧演出舞剧《唐寅》,时间就更加紧迫了。
《天鹅湖》剧照
记者:之前苏芭版的《卡门》是完全颠覆的,但新版《天鹅湖》既有创新又有很多保留,为什么这样做?
李莹:还是希望看到经典基本的感觉。如何把控好经典的改编尺度?它不只是从博物馆中取出的一个被稍稍掸去灰尘的古董,如何保留原作精华,同时赋予当代人的理解和认知,这是创作的最大挑战。其实苏芭刚建立时谈不上什么特色,总是在寻找不同的方式。
苏州芭蕾舞团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宣传片
我们第一部舞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没有受过学院派的专业编导训练,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做。后来做《唐寅》和《西施》也各不一样。但苏芭作品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舞蹈评论家于平老师就发现,我们喜欢用具有寓意性的符号。所以到了《天鹅湖》,我们自觉使用了这种手法,一根羽毛,这会给观众带来想象的空间。
记者:进剧场时每人领到的节目册中就有一根羽毛。羽毛和剧情有什么关系?
李莹:一些经典舞剧中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比如说《胡桃夹子》,圣诞节的节目为什么没有圣诞老人?我自己跳过很多版本的《天鹅湖》,一直在琢磨,王子见到的到底是天鹅还是人?这个问题大家有点忽略了,每个版本都是这样,剧情介绍里面都是少女,但舞台上始终是天鹅的形象。很多人觉得不需要纠结。不纠结也没问题。但我们的纠结反而促发了一个新的概念,于是王子在一开始序幕的时候,他在梦境中看到了少女,少女在花园中拾花,忽然被魔王变成了天鹅。在这样的幻境中他开始了成人的生日。羽毛是苏芭版《天鹅湖》的点睛之笔。一个美少女变成天鹅飞到天空中,她的羽毛从天而降,这很有意象,放飞观众的思维。
记者:增加了序幕,让后面的剧情更加合理。
李莹:是的。在做第二幕时我们最完整地保持了经典部分。三幕也是可以发挥的部分,我们希望在舞美、服饰和整个舞段上有所创新,因为传统的西班牙舞太老旧了,它只是一个展示,并没有为情节服务。古典芭蕾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内容只是为展演而展演。我想我们也许可以做得更好,比方说母后、魔王在传统版本中都是坐着的,没有独立舞段,但苏芭版加入了新舞段。我觉得当魔王带戏班进来后,舞台整个格局就变了,所有人都受魔王控制,哪怕是母后。
《天鹅湖》剧照
记者:结尾再次出现羽毛纷纷落下,给人天鹅历尽波折的感觉。
李莹:任何一个《天鹅湖》版本的结尾我都不满意,要不就是公主、王子一起跳崖死了,要不就是两个人一起变回来了,魔王翅膀被王子折断,死掉。我觉得结尾不够满意。哪怕是公主变回了人,也不是那种花好月圆的感觉。在苏芭版中,魔王有一个十多米长的巨大翅膀,覆盖了群鹅,但群鹅破开翅膀,重获新生。当天鹅变成公主,她的羽毛就会全部掉下来。也可以理解她受尽磨难,羽毛掉了下来。
来自江南的《唐寅》,讲述全人类的话题
记者:2019年5月,苏芭原创舞剧《唐寅》走进东欧,作为国家文旅部“中东欧建交70周年走出去重点项目”在拉脱维亚和波兰演出,观众反响如何?
《唐寅》海报
李莹:非常好。我们团在2015年收到波兰邀请出国演出,这是苏芭团真正走出去的里程碑,那时候才建团7年。第一次演的是《卡门》,我们把《卡门》变成了现在的时代,国外观众耳目一新,他们不光看到了中国的水准,也看到了你的创新能力。
苏州芭蕾舞团作品《卡门》宣传片
因为对苏芭有了解,所以《唐寅》这两场演出的票早早就售完了。2015年至今,四年里我们有6部不同的舞剧走出国门,走入不同国家,我觉得这个比例在中国任何的院团都找不到,因为院团一般会重点打造一个作品,但我们这些年做了八个作品。具体哪个能成为精品,让市场来决定,让时间来决定。苏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2010年做的,现在做会完全不一样。我的所有作品都受环境影响,我不会突发奇想弄一个跟时代不符的作品,我的作品代表着这个时代。
记者:《唐寅》是东方人物,古典故事,外国朋友能看懂吗?
李莹:做《唐寅》之初我就想深挖唐寅的人生。当时有人建议做《唐伯虎点秋香》,家喻户晓有利于市场推广。也有人建议用唐寅的诗、书、画做一部舞蹈诗。然而我们都不满意。恰巧有一年苏州博物馆做唐寅展,展品中最为醒目的是两幅并列展出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在这两幅《韩熙载夜宴图》中,一件红袍跳入了我的视线。在唐寅的临摹版中,所有的家具、衣服的颜色、人的姿态都是可变的,而唯独那件红袍是不可变的。唐寅的悲剧是没当上状元,他的坎坷一生恰是从“红袍”开始。红袍是什么?它是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世人的一个符号。唐寅就像现在所谓的“好孩子”,活在众多的要求和压力之下。
《唐寅》剧照
有个外国朋友看了《唐寅》说,他身边有个朋友想成为艺术家,但他爸爸坚持让他当外科大夫。父母希望你的工作稳定体面,最好能有一件红袍,光宗耀祖。唐寅生活的明代,科举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现在成功的选择有很多,但父母对孩子成功的定义并不一定适用于孩子。这就是《唐寅》的人生,和现在特别合得上,也是全人类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一部作品只是单纯的讲故事,那它没有任何意义。
《唐寅》剧照
最年轻的芭蕾舞团,只有积累作品才能站住脚
记者:苏芭成立于2007年,是全国最年轻的一个专业芭蕾舞团。虽然历史积淀没有那么厚重,但轻装上阵更具青春的活力。作为艺术总监,您觉得怎么激活一个年轻舞团的潜力?
李莹:我们团很特别,12年前刚建立时是在企业下边,企业运作的芭蕾舞团在中国没有一个,我们也不知道该效仿谁。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都不知道这个团能走多远、走多少年。当时的第一批演员,包括这次《天鹅湖》演出中的女主角、魔王、母后等,他们很年轻,从学校毕业后就过来了。我们这么年轻的团,要用作品让演员们成长,同时也必须积累作品才能站住脚,形成自己的风格。
苏州芭蕾舞团于2007年成立,是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团队
资金有限、人数有限,我们团是全国唯一一个小型的专业芭蕾舞团体,但如果不影响我们做大舞剧呢?这样出去巡演,别人浩浩荡荡要带七八十号人,我只要一个小型团队三十几个人就可以成行,市场竞争优势就出现了。所以一旦决定做舞剧,从2010年到2014年,我们一口气做了5部舞剧,每年都做,演员也随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我们团在发展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小舞团、大舞剧,转弱势为优势。
记者:在限制中求发展也需要勇气。
李莹:当时是不得已,因为缺人,都是环境造就的。如果上来就有八九十号人,我不可能把人赶走做小舞团,环境造就你的想法。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外景 中国艺术报记者金涛 摄
逐渐成熟的舞团,为观众打造专业的演出计划
记者:《天鹅湖》三场演出上座率很高,结束后还有很多观众排队等候演员签名。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区,观众群体是否也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
李莹:是的。工业园区现在是苏州的新中心,这里环境好,年轻人多,消费能力高。2010年我们第一次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要送80%的票,到2016年首演《灰姑娘》开始演两场,今年《天鹅湖》演三场,供不应求,也可能是《天鹅湖》更有号召力。
记者:围绕演出,苏芭每年都会组织很多相关讲座,在人员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做演出之外的活动?
李莹:我们每年都做很多讲座。一个是锻炼演员,通过讲座让演员有机会接触主要角色。我们招演员时,针对小个、中个、大个,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角色来应对,所以他们进团时,不只是招群众演员,我们要看到他未来在舞团能跳什么角色,找好发展定位。现在苏芭独立当过主要角色的有十多个,这个比例非常高。通过讲座,可以让更多演员接触到主要角色,观察他的潜力。
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莹在苏州诚品书店与观众分享“我心目中的《天鹅湖》”
做讲座也是向观众推广芭蕾。我们团有固定的粉丝群,每年讲座有不同的主题。比如去年我们会着重讲“典故与芭蕾”“音乐与芭蕾”“童话与芭蕾”等等。今年感觉大家对芭蕾的认识已经有所提高,就想请更专业的人士来讲,不再仅仅是普及,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比如我们邀请了赵汝蘅、冯双白、欧建平、于平、曹诚渊、肖苏华、王亚彬等著名舞蹈家、学者讲解现代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辉煌的俄罗斯芭蕾、如何欣赏《天鹅湖》、现代芭蕾的生产过程等等。我们尽量提前一年把计划做出来,这样能够保持观众的长期关注。
《卡门》剧照
一个成熟的舞团应该给观众专业的演出计划,这样让大家能够很明确地跟随你。今年前面几个讲座都是围绕《天鹅湖》的,每次通过讲座也会做一些宣传。我们很在乎不同层面的观众发展。你不能整天面向小朋友,因为我们不是儿童芭蕾舞团。我们又不能只面向专业,只做中国特色。我还是希望苏芭全面发展,既有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要有面向小朋友的《胡桃夹子》《灰姑娘》,观众群是全覆盖的。苏芭发展虽然只有十几年,但在苏州应该树立一个形象,我们可以带来专业人士的讲座,你哪怕不懂,但你可以听到舞蹈界专业的理念。
苏州芭蕾舞团作品《胡桃夹子》剧照
记者:苏芭未来规划呢?
李莹:希望苏芭越来越好,一是继续保持舞团的风格,能够走出去,展示更好的作品。舞团也在努力的发展,人员逐渐增多。从《唐寅》开始,每隔一年做一个大剧,去年我们做了三个现代作品。明年会存在一个小年,我们想引进现成的国外著名作品到团里来。计划做一个现实题材,还没有最后定,想要做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