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英国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成人钢琴大赛。这次世界钢琴大赛与以往各类钢琴比赛相比,体现了改革的特点。在各国选手寄来的演奏录像带中先由评委只确定24名选手参赛。改变了以往比赛中劳民伤财甚至是对评委痛苦折磨的“海选”的做法,节约了赛事成本,有助于快速先拨出优秀人才。这次大赛的新鲜感还在于,组委会负担24名参赛选手来回路费和住宿费,而很多赛事却没有这一优惠条件。这次大赛受到世人格外关注。
这个时候,沈文裕还在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豪尔老师就给文裕报了名。因大赛时成人比赛,规定在29岁以下,因此在寄录像带时特地询问了13岁的未成年人沈文裕能否参加。很快组委会回信表示破格同意并通知沈文裕已经审查进入了24名选手范围。于是,沈文裕以年龄最小的选手与那些国籍不同、肤色各异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参赛。一下淘汰了那么多报名者,不似比赛,胜似比赛,能够进入24名之列已很不简单。
这次大赛进行四轮,沈文裕为比赛准备了四轮曲目:第一轮:巴赫平均律KWV889、肖邦练习曲OP.10NR.1、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OP.36NR.9、舒伯特奏鸣曲D784、肖邦玛祖卡OP.17NR.4。第二轮:德彪西组曲选、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奏鸣曲。第三轮:(半决赛)斯卡拉蒂奏鸣曲K141、尼尔森时空OP32、肖邦第二奏鸣曲、船歌、第一叙事曲。第四轮(决赛)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比赛开始了。一、二轮24名选手都参加。进入第三轮(半决赛)只有9名。文裕顺利进入第三轮。他在一二轮尤其是第三轮中的出色表现,让评委和听众激动不已,舆论一片叫好。很多人认为沈文裕进入决赛很有把握甚至可能摘取这次世界成人大赛的桂冠。半决赛结束,宣布进入决赛的3名选手,没有沈文裕。也就是说,在文裕将来跨进决赛的门槛时,他被卡下了。沈文裕没有进入决赛,这是很多在场的人没有想到,沈文裕也愣住了。这时一位满头银发,身材高大的评为先生,离开前面的评委座椅,特地走到沈文裕面前,俯下身拥抱了沈文裕,很诚恳地说“表示歉意,很想你进入决赛,但是你的年龄太小了,这时成人比赛。你还有机会,我们商量了,保证你下一届进入决赛。”他说这番话时,是当着其他评委的面前说的,还是让心里有委屈的沈文裕有些感动。
在颁奖仪式上,由英国查尔斯王子亲自颁奖。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给没有进入决赛的沈文裕特地颁发了一个教育奖。奖品是一个证书和2600英镑。这个教育奖在比赛报名的规则中根本就没有设立。显然,这个教育奖是在决赛以后临时动议设立的,而且专门针对沈文裕设立。
观众对沈文裕在半决赛中的突出表现印象深刻,媒体给予了高度赞扬。英国伦敦的报纸为此发表音乐评论:“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中国重庆来的、13岁的沈文裕。他在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豪尔教授处学习了两年。他演奏的曲目比其他钢琴家都弹得更加美妙。因为他没有被强迫地弹琴,他能很好地展现作曲家意图并且非常纯粹。他显然热爱弹琴,他的老师告诉我,沈文裕不知道什么叫紧张。总有一天,沈文裕将变得更加成熟,就现在而言,更像一个天使在演奏。”
另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竞赛回顾,世界钢琴比赛在伦敦南方银行中心”:“2000年4月26日(半决赛),在3号舞台上,我听到了9位决赛中其中的3为演奏。有两位给人印象不深刻,声响巨大,声音快速,非常不灵敏,是所有观众听得不舒服。
第3为出场了,就是沈文裕。他选择了最具想象力的作品来演奏,以肖邦曲目为中心,肖邦35号奏鸣曲,非常有诗意。沈文裕现在演奏了,他并不是机械的弹曲谱上的音符,因为只弹音符对选手是极大危害。
麦克风传出来,前面是评委专座,注意着沈文裕弹出的每一个音符。他弹得非常精确,非常完美,并且很好地抒发了他的感情。接下来,沈文裕弹奏了是所有半决赛选手中最引人兴趣的一个曲目:尼尔森的《时空》,这是一个大部头作品,结构非常严谨,并且代表尼尔森成熟的风范。对听众是不熟知的,连中国钢琴家们也不能很好地弹奏出来。这部作品不太可能出现在中国钢琴家们的演奏曲目单上。但沈文裕弹奏了这个曲目。他立即吸引了全场观众的注意,许多在场的音乐评论家都哑口无言。沈文裕使我们放松,并且漂浮在空中,这是令人感动并且值得我们记忆的时刻,他的演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的演奏磁带应该是珍贵的。如果沈文裕进入了最后角逐的话,他将会被邀请演奏‘拉三’。我应该提到这位出色的钢琴家,比他的年龄更加睿智,有一双小手,仅仅13周岁,保护、发掘他的天赋,将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责任。”
一个世界性的钢琴大赛靠什么来扬起权威、公正的大旗,吸引世界乐人的眼球?靠的就是由大赛推荐的用实力打拼出来的世界顶级选手,才能做到举世公认。就像田径赛一样,百米冲刺靠的是时间的权威性,这个假不好做;跳远、跳高靠距离长短、高低说话,这个假也不好做。踢足球就不一样了,大伙儿为了抢一个球,挤成一团,你说谁扯了谁,谁先扯,谁先绊?有时,高科技的录像在活生生的人群面前也有奈何不得的时候。裁判的哨子该向谁吹?就靠裁判的职业水准 和道德。在世俗社会中,这一个职业道德最难把握!有许多硬指标的体育比赛尚且频频公然出现“吹黑哨”一类的丑闻,更何况靠评委的打分定等级、定名次的音乐比赛?音乐本身就太抽象,很难找到一套科学准确的评定标准。大赛专为沈文裕设立了教育奖看,他事实上成了第四名,但弥补不了沈文裕的失望。
接下来围绕2600英镑奖金发生的事,就更是匪夷所思。发奖结束后,沈文裕拿到了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他的母亲被告之:这英镑得由大赛组委会保管,而且这笔钱只能用于沈文裕学琴开支,以后再把用于学琴的开支依据向伦敦 大赛组委会报销。这样规定似乎蛮有道理,实则荒谬!难道沈文裕母子拿了英镑就不知道怎么用吗?有什么不放心的?这不是接受施舍,是通过比赛打拼得来的奖金。至于非要把这笔奖金用于文裕学琴的开支,这就更奇怪了!组委会的女士们先生们难道不知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吗?学生读书不交钱。沈文裕是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他读书不缴钱。豪尔老师、佐塔尔校长和助理普罗伦萨先生给他上课都是不收钱的。国家吧这学费包了下来。他到哪里去花这笔钱?那买乐谱、到波兰演出,到德国等地演出、录音,往来的路费、住宿费应该算用于“学琴”的开支吧?可伦敦的先生们硬是不承认这些就是学琴的费用,坚决不给报销。于是,这笔奖给沈文裕的2600英镑就一直由组委会保管。以后,涂镜屏不断争取,想方设法断断续续地报了文裕学琴的一些费用,一直报了两年拖到伦敦赛事第二届开赛,这笔发给沈文裕的奖金才给报了一小半。
伦敦成人钢琴赛,原定是3年一届,但因2003年美国有一个全球钢琴赛事(就是利兹国际钢琴大赛),为避开这个赛事,伦敦第二届世界成人钢琴比赛就提前一年在2002年举行。2002年4月,沈文裕已到汉诺威。伦敦组委会不知沈文裕已离开了卡尔斯鲁厄,仍然将邀请沈文裕的函寄到卡尔斯鲁厄,豪尔老师将邀请函给了沈文裕。由于上次参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文裕也没有打算接受参赛的邀请。但文裕母亲想起第一届那个评委说的一席话,觉得儿子这次去参赛的话很有把握进入决赛。文裕也就同意了。他不需要按规定先寄什么录像带,文裕只要报名就进入24名选手中,他的参赛水平“免检”。卡沫林大师给文裕准备了充足的曲目,难度比上次大幅度提高: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半决赛时彼德鲁什卡,决赛曲目是“勃二”和“拉三”。光看这个曲目阵容就十分地惊人、吓人。
去伦敦前,卡沫林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沈文裕说:“现在的比赛时最不好说的,我不能保证你拿第一。以我的看法,最好不要指望靠比赛成功成名。”话虽平平,却如雷贯耳,一语惊醒梦中人。比赛开始了,沈文裕又顺利进入半决赛。他弹了《彼德鲁什卡》,浓郁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风味在文裕的指尖下流泻。全场观众凝神静听,随作品的情感起伏。半决赛结束后,与上届的遭遇一样,沈文裕在进入决赛圈门前又被涮了下来。
当下,评委负责人宣布决赛选手名单,现场观众见沈文裕没有进入,纷纷起哄。连彬彬有礼的英国观众也表达自己的不满,尖厉的口哨声在演奏大厅响起,豪尔老师也跟着大喊大叫“不公平、不公平!”决赛结束后,评委又给沈文裕定了一个教育奖。再闹哄哄的现场,沈文裕母子非常气愤,太不公平了!沈文裕在现场用手机打回成都,守在电话旁的父亲急忙拿起话筒,儿子有些激动地告诉父亲,与上届一样,没有进入决赛,又是教育奖。肖元生只感觉头嗡的一声,怎么又是这样。他问儿子:“上届那个说他保证你下届进入决赛的评委怎么说?”文裕回答:“那个评委没有来。”父亲又问:“如果凭你真实的水平,你能不能进入决赛?”文裕说:“我明显有优势,水平和曲目规格都要比他们高一节,他们比不过我。进入决赛,我肯定是第一!”
在等待颁奖的时候,豪尔老师大声地抗议:“我们走,不参加颁奖,不要教育奖!”评委负责人极力挽留文裕母子不要走,好说歹说不要拒绝领奖。父亲在电话中告诉儿子:“千万不能走!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我们中国人也要讲究绅士风度。中国人的绅士风度要胜过英国人。儿子,一定要记住,这是评委犯了大错,责任应由他们承担。我们走了,就是我们的不对。不要在意,不要走,一直到颁奖结束。”
其实,评委们一直不平静。在决定文裕是否进入决赛,评委意见不统一,当场争执起来。在获奖名次宣布后,人们在等候颁奖。这时,一个评委把沈文裕招呼道自己身边,当着其他评委和评委后面的无数观众,大声说:“尽管你没有进入决赛,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可以保证,两年后,你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大家都会知道你!”
组委会负责人在颁奖会上讲话时特地把沈文裕吹捧了一番,不知是不是真心话。按颁奖程序,获奖选手要与评委们握手。由于沈文裕听了父亲的话没有走,他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非常大度,非常得体地与评委们一一握手,倒是一些评委显得尴尬。从寄回中国的录像带中看到,一些评委倒是有些不自然。文裕给父亲说:“他们不好意思,握手时很难为情。”
颁奖结束后文裕母子正要坐车离开剧场,一位意大利评委走过来,带着歉疚邀请沈文裕去意大利演出和参加比赛。另一个评委忍不住对文裕说:“想不想知道,是谁不让你进入决赛?反对你进入决赛?”文裕母子当然想听,是谁两次都在背后搞小动作?这时,豪尔老师过来了,他对正欲开口的评委先生说:“你不要说了,我们不想知道!”
沈文裕回到汉诺威。在上课时,他向卡沫林老师倒出自己的委屈:“评委是故意的,为什么不公正?”卡沫林听了,不生气,哈哈大笑,还扮鬼脸,课也没有给沈文裕上,他极力用话语去逗沈文裕开心,让学生头上委屈的乌云赶快散去。他说:“比赛就是这么一回事,不能说。有些比赛就是一把屎,说不得,说起来臭!”比赛不可以不参加。但参赛不可贪,一贪就易走火入魔,忘了学琴的真谛。现在世界上有大大小小共230多项国际钢琴赛事,一场赶一场的钢琴比赛催生出“比赛经济”。既然成了经济,地域、学派等利益之争就不可避免。卡沫林大师对有些比赛中“吹黑哨”是洞悉的。所以,他才有“比赛有很多为题不好说,最好不要指望靠比赛成功成名,是靠实力和演出成名”一说,这的确是难得的经验之谈。
又一次赛事,德国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这是德国最大的比赛。沈文裕决定去参加,要把钱两次参加伦敦成人世界钢琴大赛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夺回来。他填了表,寄了录像带。他被很快告知,慕尼黑选手最小年龄须满17岁,而文裕只有15岁,不破例。事实上拒绝了文裕参赛。卡沫林打电话去要求仍被拒绝。大师安慰沈文裕:“不要泄气,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在意,你肯定能出来,一定会成功!”
很多家长都指望孩子去参加钢琴比赛,希望获奖一跳龙门,身价百倍,这条路有几个人走通了?刘元举先生在《学琴生涯》一书中记载了不少事例,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一个多么高雅华贵的职业,一个时有悠扬琴声飘出窗外的业余生活,竟弹出了那么多可怖的故事。这不是学琴的幸事,而是学琴的悲哀。即便在一些赛事上夺得了大奖,未必就是成功。随着岁月流逝,不少曾拿了大奖的选手至今默默无闻。鲜花不是为你一个人开的,赛事也不是为你一个人设的,参加钢琴赛事,重要的是心态,一个平常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