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决赛在即!竹笛唢呐中门对狙,最大赢家竟然是……”熟悉的世界杯旋律响起,定睛一看,曲子竟然是笛子手和唢呐手吹的。视频里,笛子队和唢呐队组成两支“球队”,欢乐的气氛溢出屏幕。
这个火遍朋友圈的视频是谁制作的?传统文化为何能出圈?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联系上了视频的幕后制作团队负责人,了解幕后故事。
舞台监督客串宋朝仕女
全员梦回宋朝组建蹴鞠队
竹笛、唢呐为主,二胡、琵琶等也来助力,在这个古风版的世界杯视频中,除了中国传统乐器,竟然还有非洲的Djembe(坚贝鼓)、秘鲁的Cajón(箱鼓)来“客串”。“许多人也许没注意,有个人坐在地上敲箱子,那个就是Cajón(箱鼓)。当代年轻人既喜欢传统文化,又喜欢世界性的文化。这是不抵触不矛盾的,是自然融合在一起。音乐和运动不分国界,各个民族的欢乐是共通的。”自得琴社主理人朱里钺告诉记者。
之所以以世界杯为题材,拍摄这样一个视频,朱里钺透露说,主要还是源于大家对足球的喜爱。早在上一届世界杯的时候,琴社就组建了一支球队,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宋代的蹴鞠非常有名,这个视频在策划时,就选取了宋代的服饰造型,还特意订制了红绿两色蹴鞠服。大家推选了项目统筹兼巡回演出的舞台监督余洁客串视频里的裁判。没想到余洁不仅外形气质上很形似,表演上也很贴合。而最后背着球框的小孩则是由艺术总监的女儿客串的。
“好编剧好导演好编曲好演员”……视频在视频号上发布后,收获了无数条好评,在朋友圈刷屏。谈及出圈的秘诀,朱里钺总结说,这和前期创作、后期执行分不开。“因为场地有限,不可能做一个球场的实景,拍摄条件不太适合做一场真正足球的对抗赛,便模拟了两个乐器的PK。整个拍摄的过程在摄影棚里完成,团队成员一边创作一边乐在其中,他们的表情很放松,表达自己对音乐和运动的真实的感情,这样出炉的视频就能让人产生共鸣。
记者发现,评论里最多的是对乐器唢呐的认可。“唢呐一出全剧终”“唢呐不愧是乐界霸主”。为何要选唢呐、笛子当“球队”主力,也是出于拍摄的需求,如果要兼顾表演性的话,乐器体积不能太大,需要轻便灵活。世界杯旋律的基调是欢快轻松的,必然要选择热闹一点的乐器,这样一筛选,唢呐就从众多传统乐器中脱颖而出。“唢呐能体现奔放的状态,容易带气氛。果然视频发布后,好感度拉满。”朱里钺介绍说。
“不知道你注意到吗?视频里穿插了历届世界杯的一些老梗,比如用头回顶,门前拦网,三张黄牌罚下的事件,球迷们看了会会心一笑。”朱里钺解释说,世界杯是球迷的盛会,大家的情绪很high,所以在编创上会采用比较夸张的场景设置,有的乐器演奏采取了反常理的形式,比如琵琶原来是竖着弹,在视频变成了弹吉他的感觉。
要主张文化自信
不要刻意迎合年轻人的爱好
对于这次世界杯主题破圈,朱里钺觉得并不意外,“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记者了解到,自得琴社的团队成员以90后为主,最年轻的是00后社员。团队成员每个人身兼数职,在屏幕上看到的表演者,很多在幕后也承担管理职责。比如余洁,她既是项目统筹兼巡回演出的舞台监督,又是琵琶和中阮乐手。只要视频需要,朱里钺自己也会上镜。
琴社于2014年成立,最早做的是成人古琴培训,随着音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乐器越来越多,开始做古琴独奏、琴箫合奏、打击乐等,2015年之后除了培训业务外,也开始转型做演出。
自得琴社很早就入驻B站了,后来遇到了2019年短视频崛起。朱里钺用“幸运”两个字来总结琴社的发展,“小众琴社能出圈,正好遇到了互联网崛起、国风流行这两个风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升,年轻人越来越文化自信,迫切地希望了解传统文化。
在创作上,朱里钺表示,大家没有刻意强调传统文化和国际接轨。不管是赶上风口也好,破圈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没有太刻意去迎合市场,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认为创作这件事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才能得到年轻人的共鸣。相反如果你刻意去揣测年轻人的想法和爱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我可以保证的是由年轻人来主导创作,不要对他们太多干预。”朱里钺认为,创新和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要太刻意追求流量。这样往往会丢失自我。“这牵涉到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的价值。如果要做文化输出,也绝不能揣测外国人喜欢什么。就像之前有人设计的眯眯眼,比较愚昧的去刻意迎合西方市场,这不是我们秉持的创作态度。如果说小圈子可以主张亚文化的话,如果真的要出圈,就要符合大众的主流审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