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超长寒假后,江苏省高三、初三的学生们将在下周迎来开学,其他中小学生们也要进入“开学预备式”了。学校准备如何?学生又该如何调整学习生活习惯?
学校:防疫措施全ready 只等你们回校园
在南京市第九中学校园,教学楼前的迎春花,篮球场边的樱花开得正灿烂,宁静的校园等待着600多名高三学生下周的返校。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开学,学校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工作。校门口有个专用通道,副校长樊晓鸣正仔细检查着门口红外热成像感应系统,“这个系统中有普通红外成像和热成像,两套系统对进出的人员进行登记和监测。所有经过的人都能显示准确温度,温差不超过0.1度。如果温度超过37.3度以上,就会提示,我们将会进行复检。如果三个年级都开学,我们是错时上学,每个年级到校时间相差20分钟。”樊晓鸣介绍。
学校还非常贴心地在专用通道旁安装了一个公共手部消毒智能雾化装置和废弃口罩消毒箱。“孩子进校以后可以进行不接触式的手部消毒工作。考虑到口罩回收问题,避免二次污染,这个专用的回收箱带有专用的紫外灯,口罩放在里面可以进行消毒,最后由专业的医疗回收公司按照统一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樊晓鸣说。
为保障食堂用餐安全,有的学校将进入食堂和离开食堂分为2条线路,引导学生错峰就餐,避免拥堵;有的学校采取"送餐制",将餐盒统一送到教室。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副校长颜廷瑜说,学校提前购买了3万多个饭盒。“送餐到教室、办公室,师生不到食堂聚餐。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我们每天都会给学生测体温,早上入校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住校生一次。住校生每天三次,走读生两次。”
此外,特殊时期,课程也将做微调。高三年级部主任金玉明说,以往很多学校体育课都是“混班”形式的大课,比如按照年级分,有选择排球、篮球等。返校后,为了避免人流集中,学校将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班化教学。
学生:应主动调整身心 端正态度 加强沟通
“云上课”的日子快结束了,各位家长、老师、同学准备好切换学习模式了吗?省教育厅官方公号“江苏教育发布”发布了《开学在即!师生、家长需做哪些准备?》为大家支招:
1. 调整作息时间
这个超长寒假相信已经打乱了许多同学的生物钟,在临近开学的这段时间,需要逐步恢复到上学的作息,以便开学之后能更好适应。最好在开学前一周左右逐步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树立时间观念,训练早睡早起,在家作息时间尽量向学校作息时间靠拢,这样才能在开学后尽快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缩短不适应期。
2. 调整焦躁心态
随着全国陆陆续续开学,学生心态一定有所波动,会焦虑自己什么时候返校。这时应放平心态,等候学校的通知,每日按照要求照常在网上上课,保证学业不落下,做好返校学习、测验的准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查漏补缺,整理自己的知识网。
3. 调整饮食结构
居家闭关的这段时间,每天被美食包围,平时运动量并不能消耗掉多余的热量,所以会有一部分同学出现发福的情况。在即将走向正常的这段时间,需要父母和同学们一起努力,调整饮食结构,平衡每日的营养摄入,避免出现营养不均衡,消化不良,或者过度发胖等情况。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能够更快跟上学习的步伐。
4. 对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整理
居家学习这段时间,有的同学养成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开学前要把手中电子产品等来个“刀枪入库”,上网课期间使用,结束学习就要收好,不要沉迷电子游戏等。收拾好这些东西之后,再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整理。
5. 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约束,进入寒假,放松自己。快开学了,要端正学习态度,从一些容易让自己静下来心的事情做起,逐渐收收心,比如听音乐、看看书、练字等等。
6. 制订学习计划
快开学了,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走出网海,找回自己才对。自己要树立学习目标和自信心,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定出各科的标准,计划要针对实际,切实可行,不可高不可攀,束之高阁。
7. 学习疫情防控知识
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是也不能马虎大意,在寒假里养成的好的卫生习惯一定要坚持。提前跟老师沟通,了解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准备。
8. 经常与老师沟通健康情况
在特殊时期,按时上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开学前,更要时刻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出行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汇报。越要临近开学,疫情防控越是要打起精神。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曹海永建议小学生们这样“收心”:
首先,做学习的小主人,我的学习我做主。前期上了很长时间的网课,效果怎么样呢?可以利用这两个星期,做一些复习整理,因为“温故而知新”。网课的学习,老师更多进行的是一些预习的指导、重点的提示、学习的答疑,现在拿到教材了,可以对知识、能力、拓展、背诵积累等归类整理复习,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检测学习效果,记录学习困惑和难点。这样,开学后方能更从容,否则会被老师的小测验打个措手不及,到时候只剩下抓狂的份了。
其次,做生活的小主人,通俗地说就是,做一个会自己安排生活的人。比如每日的作息时间安排:上课、作业、复习、阅读、运动、出门活动等,要特别提醒用眼的卫生,还有早睡早起不午睡。再比如周末怎么安排:前面一直宅在家里,现在春暖花开,我们可以约上好久没见的同学踏青、放风筝、看电影等,“友谊的小船”提前划起来。
此外,要学会收集整理长假期的成果:写的作文、画的画、读过的书、新学的厨艺、家务劳动、科学小实验……也可以做一些有创意的安排,等到开学时和全班交流展示,多做准备底气才能更充足。
最后,做明天的小主人,因为机会总是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还要想得远一些。比如开学以后的一些集体生活常识,要特别补上这块“短板”,尤其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同学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做个小淑女小绅士,不要大声喧哗。再比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传统节日端午节,同学们可以提前做一些设想。开学后的班会节目展示,黑板报布置的作品等也可以做一些准备。
家长:心理支持、学业鼓励、生活照顾
成年人首先要保持乐观心情、正常的生活规律和严格的作息时间,给孩子做榜样,理解信任未成年孩子,不能简单限制、责怪、否定,要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危机,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离开班集体课堂现场,受时空、网络、近视防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论哪种形式的在线教学,学生产生松弛感觉是自然的,学习效果出现差异是正常的,尤其那些容易着迷电子产品的学生,包括一些平时在校学习认真但缺乏自主能力的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困难。
家长在孩子复学后,要积极配合教师,帮助孩子查漏补缺,不掉队。怎样让孩子们尽快步入学校学习的正轨呢?
主动与学校保持密切合作。返校复课在即,家长们应该主动和学校教师保持有效联系,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发挥学校集体教育和家庭个体学习的各自优势,以保证孩子学习好习惯的持续养成。
调整生物钟并加强运动。因此在生理上,家长要主动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及午间休息,调整孩子在家的生活节奏。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孩子在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唤醒孩子的身体机能,在返校前让孩子的生物钟跟上学校的节奏。身体机能跟上了,孩子们的适应就会更快更顺畅。
循序渐进调整心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重新回归正常学校生活,家长们首先不要以爱孩子的名义制造焦虑,要引导孩子从权威渠道了解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让孩子对病毒和疫情有清晰科学的认识。教会孩子正确做好各种防护,如科学戴口罩等;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孩子逐步进入小区广场、菜场、超市等场所,消除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
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杨静平认为,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对于已长时间处于放假状态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少了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开学之初,孩子的精神很容易不集中,甚至会出现困倦、散漫等状态。家长要提前帮孩子改掉睡懒觉的习惯,和孩子一起来作息,从现在起坚持到开学,孩子的玩心会有所收敛。同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新学期用品,营造开学氛围、陪孩子聊聊学校的趣事,唤起孩子潜意识里对新学期的期望。“孩子在学习看书时,家长要做到不看电视、不玩手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的‘假期综合征’是难免的,家长应理智对待,不能盲目给孩子加压,否则欲速则不达。”
老师:阶梯递进、深度学习、补齐短板
鉴于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开学回校后,备课组不急于上新课,通过小测试等方法检测知识掌握情况,要实施个性化的“零起点”教学,统筹安排分层阶梯式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与“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居家学习有效衔接。
一是找到个性化的“关键”起点。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各异,把握教学起点,老师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学生网上学习疑难、关键性问题有哪些,为什么有这些问题等等,与学生一起找到他的“零起点”。
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滴灌”教学。班级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可将学习新课与补学巩固讲解并行;对于两极分化的班级进行同伴互助式教学,班内统一教学与课后补学同时进行;对于班内学生知识掌握参差不齐的情况,可采取分层教学;对部分学习困难、注意力不易持久、独立性自觉性较弱而产生的新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特别辅导补教。
三是关注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居家线上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但相对缺乏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同伴的互助和研讨,学生的各学科学习往往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情况,在过程探究、思考应用上存在不足。教师应依据学生情况指导学生明晰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提前做好开学教学准备的同时,应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同行交流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以便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开学。
南京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戴家东表示,线上教学和在学校是有些区别的,学生要做一些调整,比如作息时间,还有心理上调整。有些学生有急躁心理,迫切要到学校上课;还有些有担心的心理,不知道网课的效果如何。学校会对学生开网络班会,为孩子们树立信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明玉花 徐明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零距离》记者/何畔 通讯员/王艳飞 糜梦逸 编辑/韩瑜 陈玉洁)
上一篇:中国人的“虚岁”从何而来
下一篇:这个元旦你最想去哪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