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精神障碍患者相对而坐,桌上摆着一副象棋,他们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果断走棋,一步一步举棋若定。在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康复中心,精神障碍患者在这里找到兴趣相投的同伴,也能尝试不同的互动活动。记者了解到,这些活动是康复治疗的方式,旨在减轻患者长期住院的心理压力,减缓患者社会功能减退,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两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下象棋。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据了解,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主要收养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并提供相关诊治康复服务,精神康复是该院特色,目前开设有音乐、舞蹈等艺术行为治疗,还有心理、手工艺康复训练及技能培训等,帮助残障人士康复。
5月21日是第33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8500多万残疾人,其中的精神残疾人更为特殊,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尊重、关心和帮助。5月19日,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记者现场参观休养区及康复中心等场所,了解服务对象在福利机构内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护、康复转归等情况。
“我们希望增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福利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引导更广泛的力量来共同推动精神卫生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何睿说。
一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绘画。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于1990年开院,1994年被民政部评定为首批国家二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是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社会保障于一体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记者在现场看到,院内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种植了大量的果木树,如桃树、海棠、柿子、银杏等,据介绍,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放松,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平时带患者外出活动,可以春日赏花、秋日品果,感受生活的美好,利于患者康复。
几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一起合奏非洲鼓曲目。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据悉,院内专业特色鲜明,基础医疗设备齐全,在做好常规诊疗和护理服务的基础上,突出以心理治疗、娱疗等为主要特色的精神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精神疾病康复起到了显著作用。2022年成立了精神疾病诊疗大师工作室,并列入北京市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为民政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自主培养拓展了新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建立了以“一部一区一中心”为框架的一体化精神诊疗康复模式:“一部”是指住院部,设有精一科、精二科、精三科及老年科,主要收治需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一区”是指休养区,主要收治无需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一中心”是指康复中心,主要以新型的康复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为基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训练的精神康复服务。同时,院区的后勤部门为服务对象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几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做手工,这位戴头花的患者每天都会叠花戴在头上。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在康复中心,有多个宣传栏展示了休养员的康复作品图片,包括原生态纯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等,都很精美。在房间内,记者看到有多位休养员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集体合奏非洲鼓曲目;有休养员围坐在一起下围棋、下象棋、打扑克;也有休养员在细致地做手工,剪纸、折叠、拼接,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还有休养员在社会工作者的领读下一起阅读书目。
对话医师和护师:日常生活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医师和护师与休养员朝夕相处,他们对休养员的特点往往比较了解,新京报记者对话了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精神疾病诊疗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医师邓朔和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护师蔡鹏,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与效果、休养员的特点与照料他们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新京报: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突出以心理治疗、文娱治疗、工疗等为主要特色的精神康复治疗,这些治疗希望达成什么效果?目前已取得哪些治疗效果?
邓朔:我院精神疾病患者多为长期住院。鉴于这一特点,我院采取了以心理治疗、文娱治疗为主的康复治疗,旨在减轻患者长期住院的心理压力,减缓患者社会功能减退,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目前我们的这些治疗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标。
新京报:这些治疗分别由谁提供?专业性如何?
邓朔:我们有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来提供这些治疗。他们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且长期在一线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治疗经验。
新京报:精神障碍患者与其他地方的患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在照料他们时有什么特色?为什么精神科男护士比较多一些?
蔡鹏:在第三社会福利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种类有很多,例如,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情感障碍的患者,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还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这些不同的患者表现也都不一样。比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经常伴有幻听,如果是命令性的幻听,患者可能就会出现突然冲动暴力行为,所以面对这类患者时候,我们要对患者的诊断、病情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有没有什么异常。
患者情绪波动大时容易发生自残自伤,需要医护人员有力量对其进行病情控制,保护发病的患者和周边其他患者的安全,这也就是为什么男护士多一些的原因了。
新京报:精神科诊疗大师工作室成立将在促进患者精神疾病转归与康复上起到什么作用?
邓朔:精神疾病诊疗大师工作室主要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为我院专业技术人才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我们会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组织院内培训、组织参加本学科的学术会议等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学继续教育,为他们学习到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提供方便。
同时也要通过这个平台把三福的优秀传统、老一辈的宝贵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弘扬“崇德、爱民、专业、奉献”的民政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促进诊疗技术进步。我们的科研项目为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设立。我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多数,这一人群的用药安全性、合并躯体疾病多、易摔倒、易骨折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科研的方向。所以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还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的活着。
我既是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有时也能深深体会到,社会对精神疾病人群的歧视以及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偏见。希望媒体能宣传和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社会舆论,使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新京报:与休养员朝夕相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蔡鹏:记得有一天,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男性患者突然情绪失控,为了避免他自残和伤到其他患者,我们对他进行保护性约束,将他稳定在床上。他不停地对我吐口水,还在床上小便,我们为防止他出现皮肤问题,马上为他换上了干爽的衣服和床单,并给予应急用药处理。午餐的时候我给他喂饭,他又将嘴里的饭菜喷了我一身,后来在药物的作用下他渐渐平静,一觉醒来后,眼神温和,状态平稳,精神也好了许多。
当他得知自己的行为后,他懊悔不已,郑重向我和其他同事表示了歉意。作为精神科护士,面对一次次的危险,我们有过困惑,也有过委屈,但面对这些特困精神病患者们,我们深感身上担负的不仅是服务于病患的责任,更有厚植于心做好一名民政福利工作者的初心与情怀。
精神障碍患者做的精美手工作品。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