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不喜欢读课文,或者读课文的时候也读不出感情来。学语文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声地朗读呢?如果需要,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呢?”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出声朗读。
出声朗读的必要性
1、出声朗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古人在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先生都要求大声朗读出来,既是熟悉文章内容,也是为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准备——“熟读成诵”。古人甚至用琅琅书声代指书院或私塾。比如,明代东林书院门口的楹联上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胡适先生也在回忆《我的母亲》时写道:年幼的胡适,每天清晨都是第一个从先生家拿了学堂的钥匙,开门进去读生书。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书读熟了,才回家吃早饭。
可见,出声朗读是学习汉语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2、出声朗读对大脑是一种多重刺激
孩子把正在学习的课文大声朗读出来,不但有利于语言学习,甚至对大脑的开发都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实际上被文字刺激了三次,即同时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眼睛看到文字,输入大脑进行语言含义的分析;第二件事是大脑根据对语言内容的分析,支配嘴,读出正确的语音,并根据句群的含义正确地断句;第三件事是自己的耳朵又听了一遍这些语音,再次把语音和含义反馈回大脑。
所以,出声朗读的效果远大于眼睛看着文字静静地溜过去。如果孩子不愿意朗读,成人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他出声朗读。
为什么初中以后出声朗读就少了
1、对默读和速读的强调
这么重要的能力,为什么初中和高中都不像小学时那么强调了呢?因为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要着力培养学生通过默读迅速浏览文章,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逐渐提高默读速度。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对默读的要求就逐渐提高了,也就必然减少了朗读的时间。
2、课时限制
初中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比小学的学习内容多了,留给语文的课时自然就少了。每周只有6节语文课,每节课40分钟。而初中学段的语文课文比小学难度大,除了要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学习结构、手法、语言的艺术特色等。要学的内容多了,课时少了,自然就要挤占朗读时间。
3、难于在考试中体现
我国的升学大考中,语文学科基本上没有口试这一项,所以朗诵的水平很难在卷面上体现。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老师们自然而然会把注意力转到了默读文章和应试上。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否认通过朗读培养出来的良好的母语语感,以及大脑同时处理多目标任务的能力,会让我们终生受益。因而,即便学校没有课时进行训练,考试的试卷上也无法体现这项能力,仍然应该自己在家把这项训练补上。就如同中考、高考的试卷虽然无法体现一个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但如果我们把这项能力培养出来了,一定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终身受益。
学生在出声朗读时的困难在哪里
1、不爱读
人都有惰性。朗读是要提一口丹田气,实际出声的,这远比只用眼球浏览累,所以很多孩子会懒得读,不爱读。
2、读不出感情
有些孩子的困惑是:即便想读,也不知道文章每一句话声调的高低快慢怎么处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不好文章的情感。不得要领、读不出感情来,所以才觉得出声朗读也没有什么意思。
如何解决出声朗读的问题
1、设置情境,帮助孩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孩子难以理解一篇文章的作者情感,通常是因为不太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所以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在什么样的生活背景下、什么样的心境下产生的。
比如
一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的眷恋。这种情感对于绝大多数十来岁的孩子来讲,是很难理解的。孩子从小生长在城市里,哪有故乡的概念?哪有眷恋故乡这个概念?所以,他当然理解不了作者那种深沉而无奈的情感了。这才是孩子读不出情感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和老师就要站在孩子的认知高度上,从他们生活阅历的水平出发去帮他体会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我们读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冬天雾霾天居多。整个冬天自己都一直被感冒、咳嗽困扰着。到了某一天,突然间呼吸了一天温暖的新鲜空气,感觉鼻子通畅了,感冒就要好了,甚至开始憧憬爸爸妈妈马上就可以带我去公园玩了,我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滑板了……这时候孩子会如何啊?此时,他就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在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了。所以,用孩子所能理解的生活阅历和情景去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他就能自然而然地、准确地朗读出作者的情感来了。
2、听名家录音示范,进行适当的技巧训练
如果孩子能够通过成人所创设的情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朗诵技巧了。如果孩子想把朗诵作为一种持续终生的业余爱好,还可以听专业配音演员的朗诵录音,在气息、吐字、节奏、音量、声调起伏等方面,细细地模仿,把孩子的朗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之上。
3、创造展示机会,用成就感来激励孩子朗读
首先,可以让孩子在课堂上争取朗读课文的机会。如果同学和老师对他有感情、有技巧的朗诵大加赞赏,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很好的正向激励。也可以参加一些学校或社会上的朗诵比赛,通过获奖来激发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哪怕只在家庭聚会中表演给亲友看,或者给表弟表妹做示范,也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获得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平台。
4、朗读最重要的是坚持
如果学校的语文早读没有大声朗诵古诗文和现代美文的机会,那么孩子可以每天早晨在家朗读10~15分钟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既培养了母语书面语的良好语感,又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熟悉了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刺激了手、脑、眼的配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头脑体操。
总之,如果能坚持在每天清晨神清气爽、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的时候,大声朗读一些琅琅上口的经典古诗文和文学大家的美文佳作、对语文学习和大脑的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