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落叶黄,又是一年秋收时。这个季节,不妨去温州苍南的梯田欣赏美妙的江南秋色:湛蓝的天空下,稻谷黄把连绵起伏的整座山脉,都妆点得流金溢彩,梯田层层叠叠的变幻美成艺术。秋风吹过,阵阵金色浪潮散发着不可言说的温柔。
除了醉人心脾的美景之外,阵阵秋风还为我们的国乐雅韵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浙江苍南非遗。
苍南,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得名,地处浙闽交通咽喉之地,文化上也融合了吴越文化和闽台文化。早在2008年,苍南的“单档布袋戏”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期国乐雅韵,苍南县非遗中心将为我们带来包括以上两个非遗项目在内的八个非遗项目,让广大观众领略到独特的“苍山南韵”。
苍南提线木偶戏特色绝技:喷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苍南布袋戏
11月6日,让我们伴随着阵阵江南的秋风,一起期待国乐雅韵即将展开的新篇章;伴随着阵阵江南的韵味,共同祈愿我们国乐雅韵的明天会更好。
传承人介绍
01 苍南县玉音乐团
苍南县玉音乐团成立于2013年4月,团员主要为苍南正一派道士的音乐精英,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的保护单位。苍南县玉音乐团自成立以来,深入苍南各地采集和挖掘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传统曲目,尝试在原有的古曲旋律上进行配器和编配,让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注入新的音乐元素,打造苍南独特的道教音乐魅力。目前,已收集整理了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书籍《黄蜂出硐》,曾先后组织了三次苍南道教音乐会。2013年12月参加“紫气东来”首届中国•温州道教音乐晚会。
02 吴明月(单档布袋戏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明月,出生布袋戏世家,从小随父学习布袋戏,为浙闽一带闻名遐迩的布袋戏名师,浙江省民间优秀文艺人才,“单档布袋戏”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包公判三冤》、《绿牡丹》、《麒麟袍》等14部计94场,出版有单档布袋戏影碟《雌雄玉杯》、渔鼓影碟《麒麟袍》以及录音磁带等数十个版本。
03 肖日东(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7岁开始拜师学艺,先后师从杨大伦、蔡文名、梁月生师傅,熟练掌握吹、打、拉、弹等各种技能,擅长演奏唢呐、京胡、板胡、二胡、三弦、低音大提、笛子等乐器,特别是唢呐的吹奏获苍平两县赞誉,有“苍平唢呐一把手”之美誉。1993年开始,担任苍南县民乐团主胡和吹唢呐。2011年加入苍南县玉音乐团并担任艺术总监。2016年加入苍南县民族管弦乐协会并担任理事。曾多次参加太姥山、武夷山、武当山以及马来西亚佛教会、香港、上海、北京、新疆道教音乐会等地学习、交流和演奏。
04 陈先河(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先河,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市级项目代表传承人,苍南县玉音乐团团长。师从柘荣越剧团卢腾老师、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教授学习二胡。中国音乐家学会二胡学会会员、浙江省二胡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温州市二胡学会副秘书长,受聘于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担任主胡。曾获浙江省第三届(天华杯)二胡大赛青年组一等奖,浙江省首届全国二胡邀请赛成人组铜奖。
05 缪秀霞(温州鼓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缪秀霞,温州鼓词著名词师、作者、理论研究学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优秀文艺人才,温州改革开放四十年巾帼英才。历任温州市曲协秘书长、温州市文联委员,现任温州市曲协主席团成员、创作委员会委员,温州市鼓词研究会副会长,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民间音乐传承人。温州市首届曲艺培训班导师。鼓词作品《迷彩祸》曾获全国“鼓书”邀请赛银奖;《精忠颂》获第六届上海“缤纷长三角”北蔡杯曲艺邀请赛创作、表演金奖,入选浙江报送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打鼾》获第四届浙江曲艺新作大赛创作金奖。
06 苍南县新艺木偶剧团(提线木偶戏市级项目传承团体)
苍南县新艺木偶剧团是温州市唯一一家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团体”的剧团,剧团获得“浙江好腔调奖”,2018温州首届乡村达人秀“最牛达人奖“和“最佳特色奖”等众多奖项。2018至2019年连续两次登上温州市春晚的舞台,5次登上CCTV央视栏目。
项目介绍
01 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历史悠久,于唐末时传入苍南,宋初时开始兴盛并传承不绝。苍南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曲风完整,大雅承汉唐之雅韵,继宋明之清风,集和、静、清、远、古、淡于一体;俗风则融闽浙之民风,合戏乐之韵律,将温州南戏音乐、瓯剧音乐、浙南民间小调与传统道教音乐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过场步虚韵,出彩的“咏唱”式韵腔,文武交融的演奏乐法。它传承了道教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苍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集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鲜活于一身。2015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2 单档布袋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中戏”、“扁担戏”,是木偶戏的一种。其戏台、道具等全套行当可一肩挑,故有“千古江山一肩挑”之美誉。一位艺人,仅凭一张嘴、一双手、一双脚,就能热热闹闹的演出一台戏。表演时,艺人坐在戏楼内,一人操纵多个戏偶,兼敲打乐器伴奏,就能完整表现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的唱、做、念、演、打。娴熟地执偶表演技巧、独特的一人多角的唱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3 苍南吹打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苍南吹打,主要为吹奏和打击乐器。“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打”以锣、鼓、钹为主,辅以大胡、板胡、二胡等弦乐器,其演奏一般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现存《万道金光》、《四喜》、《三星》、《一文钱》等15部地域性代表曲子。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4 提线木偶戏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 以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用闽南语演唱是苍南提线木偶戏的特色。苍南提线木偶戏,历史悠久,明清至民国年间,为其鼎盛时期,其繁盛余风沿袭至建国前期,当时苍南几乎村村有木偶剧团演出。以前戏偶为短线,现改成长线,每个戏偶一般有8条线,重要角色多达28条以上,演起来惟妙惟肖。2012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5 渔鼓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渔鼓,又称“蓬鼓”、“嘭嘭鼓”,明清时期自闽南传入,一般由一人单独说唱,伴奏乐器只用一鼓一拍。艺人演唱时采用端坐姿势,左手握着一对竹片打节拍以助气氛,右手有节奏地拍打着鼓端的蒙膜,鼓音响亮、板声清脆。渔鼓以唱为主,以表、白为辅,唱、表、白纯用闽南语,唱腔淳厚质朴,韵律悠扬、节奏优美。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6 温州鼓词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旧称“盲词”,以温州方言表演,其唱腔和曲调细腻、柔和,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韵味。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2009年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7 畲族民歌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节日、祭祀、婚礼、待宾或平时生活和劳动中,人们以歌对话,对答如流。讲究畲语押韵,歌词多衬词与虚字,基本上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多用假声歌唱,即运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进行歌唱。畲族民歌是反映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一本“百科全书”。2008年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8 流水长调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苍南流水长调是一种独特的山歌演唱形式,演唱形式,有一人独唱,也有两人对唱的,明末清初时期随闽南移民传入苍南。流水长调是一种自由体的民间山歌,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曲调自由,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音拉得较长,为百姓们所喜闻乐唱。2009年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观演须知:
1、疫情防控期间,梅陇文化馆只保留一个人员进出口。文化馆根据疫情变化以及开放项目的增加适时流量控制,为避免人员聚集,演出提前检票,请市民尽早到场。
2、进入梅陇文化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出示绿色“随申码”,符合条件者方可入馆。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市民谢绝进入。
3、市民自觉佩戴口罩,进门处用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入场观众请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凭票间隔入座,禁止串座并尽量避免随意走动。
4、进入梅陇文化馆后市民如遇身体不适等异常情况,请立即告知现场工作人员。
5、若发现疑似病症,或是接到防疫部门信息,有确认病患、疑似患者来过场馆,梅陇文化馆将暂时关闭场馆,配合做好防疫工作。
6、为了减少聚集时间,在演出结束后不要驻留,做到有序、快速离场。
7、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021)54012700。
作者:凌云街道
编辑:王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