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正式放暑假了,暑假是兴趣班的高发期。尤其是游泳,是很多孩子必报的兴趣班之一。
我们去年暑假上了一期培训班,10节课,基本学会蛙泳。今年还准备报,即使去年已经有了经验,但是每次在给孩子报游泳班的时候,还是会做很多功课,毕竟有些误区,一直长时间存在我们的生活习惯及认知当中。
今天就跟大家梳理下孩子学游泳过程中大家存在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孩子越早学游泳越好
多家长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学习能力强,孩子学语言快、学数学快,学游泳应该也快,所以越早让孩子开始学越好。
其实并非如此。游泳是一项运动,所以孩子学得快还是慢,主要看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并不是越早越好。
事实上,美国科学会认为,当孩子的运动技能发育到5岁水平以后,再让他学游泳,比起1~4周岁的幼儿,孩子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
因为在这个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反应速度,才可以算得上及格。
西安这边的游泳中心,招收的对象都是7岁的孩子,6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坚持,也收,但是教练会提前跟家长说明,孩子小,理解能力,反应速度及体力比起大孩子来说会差一些,跟大孩子一起的话,会比较慢。
个别的游泳中心,会专门针对6岁以下的宝宝开小海豚班,课时会比7岁的孩子多,比如24课时,7岁的孩子速成班基本课时都是10-15节课。
去年暑假,我们6个孩子组团去学的,一个女孩7岁,其他都是6岁,事实证明,教练是对的,小孩子是没有大孩子学的好,一方面是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是体力问题。我们报的10节课,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算是基本学会蛙泳,但是离教学目标25米还有差距,我们6个孩子顶多能游10米。
所以,孩子学游泳不是越早越好,最好从6岁以后在开始。
6岁以前可以做一些准备,比如,学学憋气,多玩水,适应泳池等。
那么如何练习憋气呢?
第一步,洗澡的时候让孩子站在淋浴下,闭上眼睛、嘴巴,用手捏住鼻子,用较少的水量淋几次孩子的头,让孩子初步有个感受。
等孩子适应了,可以鼓励孩子在淋水的时候,不捏鼻子,而是用嘴巴吐气。等孩子会吐气了,再教孩子在脸盆中憋气,嘴巴下水吐泡泡,时间越长越好。
正式学游泳的时候,每天教练也会要求在家里用脸盆练习憋气的。
适应泳池就更不用说了,平时多带孩子到泳池,让孩子下水,给孩子准备个舒适的泳圈就可以了,也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小腿多做一些打水的动作。6岁之前多下水的孩子绝对比不下水的孩子学的快,胆子也更大。
误区二: 学会游泳了就不怕溺水了
不得不说,我去年给孩子报游泳班的初衷就是这个,想着孩子学会游泳了,比不好游泳的人多了一项技能,遇到事情能保护自己,不会溺水。
但是经过这两年的了解,我觉得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而且和我一样,有很多人有这种错误的想法。
我爸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人",后来发现这其实不是我爸说的,这句话其实出自《庄子》,原文是:"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美国儿科学会特别提醒家长:
即使只有很少的水,孩子又接受过游泳指导,也有可能溺水身亡。父母应该记住,游泳培训和游泳技能,不能向任何年龄的孩子提供避免溺水的保护。
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建议,父母永远不应该将孩子单独留在外面有水的地方,例如胡泊或者游泳池,或者是家中有水的地方,例如浴缸或者温泉等,即使是一秒也不可以。
所以,我现在给孩子报游泳班,都不敢让家里老人带着去上课,每次都是我自己亲自带着去,孩子上课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除了孩子多怕教练看不过来外,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溺水的症状,怕老人不清楚。
我国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2017年期间,溺水一直是我国1-14岁儿童死亡的头号杀手。再综合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7年发布的数据,不难看出,相比大部分中国家长担心的马路安全和摔着碰着,溺水反而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
溺水风险被忽视背后,很多人对溺水的印象还停留在拼命拍水或大喊,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溺水往往是无声且短暂的。常见的溺水时可能呈现出的状态包括以下情况:
1. 头离水面很近,嘴巴位于水面。
2. 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
3. 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
4. 急促呼吸或喘气。
5. 双眼无神,无法聚焦。
6. 紧闭双眼。
7. 头发盖住了额头或者眼睛。
8. 试图游向某个方向,却未能前进。
9. 试图翻转身体。
10. 做出类似攀爬梯子的动作。这样的状态会让人误以为他在游泳、练习憋气、玩水等,而忽略了溺水发生可能。
此外,孩子在游泳过程中还可能会遇见这两种隐蔽的危险:干性溺水和迟发性溺水。201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4岁的男孩在游泳一周后不幸死亡。
尽管他在游泳后一直有腹泻和呕吐症状,父母以为是普通的胃病,没有联想到其他方面,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便是干性溺水的真实案例。
不同于常见的呛水不久便窒息的湿性溺水,干性溺水指的是由于吸入的液体刺激气管粘膜,导致喉头痉挛,声门关闭,肺内几乎没进水,但空气也无法进入,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而迟发性溺水指的是人体呼吸道在意外吸入水后,水量不足以快速致命,但是肺部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肺水肿,最后导致窒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发生概率很小,但干性溺水和迟发性溺水的征兆都可能有以下症状:
1. 游泳出水后不断咳嗽(呼吸道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2. 喘气费力,快速浅呼吸(感觉氧气不够)
3. 鼻孔不断翕动,胸部起伏剧烈(用力呼吸却没有氧气进入身体)
4. 表现出很疲倦、易困的状态(缺氧发生了)
5. 健忘、表现异常或有呕吐表现(也是缺氧了)
6. 过敏或者痉挛(对于冷水产生剧烈的反应)
所以,游泳只是一项运动,并不是越早越好。学会游泳了也不等于有了自救能力。
对于刚学会游泳的孩子,家长不能放松警惕,对于已经会游泳的孩子,也不能让孩子自己单独去河边、池塘等公开水域去游泳。
误区三:会游泳并不等于会施救。
6月22日据央视新闻消息,于21日下午落水的8名重庆小学生全部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
原本只有1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其他孩子是因为施救不当而遇难。所以,会游泳的人很多,但是会水中施救的人几乎很少,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