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以“温轻样式”助力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全力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于金秋 陈光平 朱建文
靠民营经济起家、立家、发家的温州,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温轻职校”)作为孵化产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乘势而上,创新转型,以鞋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激活职业教育新动能,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蓄能加力。
向高处立——
党建铸魂,文化打底,“四成育人”
温轻职校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和学校发展全面融合,对标学校高水平发展需要,丰富文化教育内涵,为学生发展“强根铸魂打底色”,探索“四成育人”模式,为学生成人、成匠、成才、成器树立更加立体的坐标。
党建引领,强根铸魂。温轻职校始终将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强根铸魂。学校坚持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结合学校实际,温轻职校开展红色领航“立德树人”活动、“清廉学校”活动,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建设党建品牌,做细、做实、做强学校党建工作,为学校高水平发展强根铸魂、把稳航舵。
文化打底,凝心聚力。“鞋文化”是温州市这座百年鞋都厚重的“脚”注,也是温轻职校50年办学历史和以鞋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的集成荟萃。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温轻职校坚定以“鞋文化”立校,完善“鞋文化”理念体系,凝练出“踏实行千里”的办学精神内蕴,形成以“踏实行千里”精神为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产业(工业)文化相互交融的校园文化特色,为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成育人”,树立坐标。温轻职校围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整合“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构建成人、成匠、成才、成器的“四成”发展目标体系,培育中职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工匠精神、动手实践、学会学习、人文底蕴、创新创业、科学精神”八大核心素养。学校搭建四大平台,实践“四成育人”模式:以“鞋文化育人”环境平台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浸润式教育;以“行文化”德育平台培育中职生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让每名学生都享受成功、找到优势、实现梦想;以“精工人才”培养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形成区域内鞋类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助力学生专业精进;以“一足间”创新创业平台实施技能培训和“双创”能力的“十给培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和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向“智”处拓——
课程改革,非遗驻校,“智能+”赋能
加快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必须顺应趋势,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驱动引领改革发展使命任务。温轻职校引“智”入课,拓展“智能+”的辐射广度和深度。
传统与现代结合,“智”添新活力。学校立足于校情、师情、生情,深化实施多样化选择性课程改革,以学科(专业)内的“1+X”整合、学科(专业)间补融整合为方式,构建了“行之基+行之美+行之舞”的“三行”课程体系。学校汇集专业师资、企业技术骨干、高校专家力量,推动鞋专业主干课程、教案、课件、习题作业、试题、教学录像、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开发,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开放、泛在应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以“现代学徒制精工班”为突破口,学校探索实践“通技夯基、岗位专长、双轨并行”的学徒制形式。基于大师工作室和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室,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构建课程模块化、实训项目化、学员团队化、成果产品化的“四化一体”非遗新传人培养模式,建立大师和非遗工作室6个,建设鞋类专业社团15个,助力“一足间”众创空间鞋类微创业链的创新创业育人工作,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职校教育在智能化的升级换挡中焕发新活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智”链新发展。温轻职校紧跟当地政府部门推动“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式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融入鞋类智能制造升级。通过完善鞋类专业链的建设,做好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提升建设,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学校通过校企多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鞋类智能实训室,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育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智能制造人才的培育。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定“双链融合”的鞋类专业标准。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任务式专业教材,面向实际岗位需求,结合鞋类产业技术革新和融合发展趋势,共同开发工作手册式和工单式教材8本,“双高计划”建设期增加了4本,填补了中职鞋类专业教材的部分空白,展现行业新业态、新水平、新技术。建构5G智能鞋类理实一体化课堂,在课堂上实现在线实训、录课回放、企业连线等功能外,还能促使企业参与校内技能教学,构建起大数据时代一体化学习生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勾勒出更可期待的前景。
向宽处修——
明德修身,专业跨界,“青蓝”协作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温轻职校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拓宽人才成长路径。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健全师德师风积分管理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培训,组织全体教师签订《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师德承诺书》;树立学校师德楷模,掀起向师德榜样学习的热潮;设置党员先锋岗,将师德师风建设和党建工作有机融合。
提升两项教师跨界能力。一是提升教师岗位迁移能力。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实现校企专兼职教师双向流动。学校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不少于一个月,企业教师开展“访问设计师”和“产业导师特聘”活动。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造能力。跨专业组建创新研发团队,开展教师创新创业沙龙,支持鼓励专业教师投身鞋类新品研发、专利发明、技术革新和课题研究。
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并进。学校加大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师徒结对培养。建立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4个,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8对,获奖课题论文6篇。打造“双师双能”教学创新团队2个,其中“鞋文化创新团队”获评“温州市鹿城区重点创新团队”。
开拓社会引才的源头活水。学校聘请高校、企业7名专家担任学校专业建设顾问。新引入6名企业技术骨干,兼职“产业特聘”教师,担任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创新创业副导师等。新引入3名大师名匠,建立大师工作室和研发中心,带徒授课。学校还邀请欧洲国家鞋服设计师和一批国内著名设计大师到校交流。
向远处行——
产教融合,服务导向,匠心筑梦
温轻职校把学校的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服务导向,让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从学校师生辐射到社会更广泛的群体。
融入“世界鞋都”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在温州市鹿城区颁发的《“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发展战略方案》和《关于建设中国鞋都制鞋产业产教融合联盟的实施方案》中,强调了温轻职校在建设中承担的任务。温轻职校积极谋篇布局,助力产教融合。一是调整专业,以鞋类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鞋类专业群每年为地方产业输送约300名毕业生,办学与产业契合度进一步提升,助力“世界鞋都”建设。二是根据产业升级需求,温轻职校打造校内高端实训空间集成的鞋类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巩固与康奈、奥康等地方骨干企业的校企合作,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础,挂牌“鞋艺小镇”产业学院,对接1000多家鞋企,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攻关和新品研发、沙龙讲座、职业技能大赛等多层次合作,与周边近千家鞋企共建“产学研鉴”联合体。三是试水混合办学,引企入校,建设鞋类研发中心。与佰旺贸易有限公司合作,企业在校内设立鞋类新品研发中心,由企业负责人带领研发工作室的师生共同开发鞋类新品,45%以上的研发新品投入市场,量产后销往北美和东南亚市场。
坚定文化自信,创建社会服务的“温轻样式”。温轻职校建设鞋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专业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和企业的各项能力,双向服务于教育与产业发展。通过打造“鞋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升级建设“一足间创新人才孵化中心”,搭建“鞋类活动赛事服务平台”“鞋类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鞋文化展示窗口”,以鞋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内核,贯通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思政教育,打造“中小学学工基地”和“鞋文化研学旅游基地”,接收中小学学工活动467人,通过参观“鞋文化”校园、“鞋文化”展馆、非遗工作室、现代鞋企等活动,宣传“鞋文化”内涵与精神,让学生了解本土支柱产业的发展。定期遴选“欧泊鳄手工鞋定制工作室”等社团、工作室走进创意小镇或参展,成为温州“鞋文化”的新传播者。
谋新谋远,匠心筑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职业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温轻职校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以“温轻样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添彩。
(于金秋 陈光平 朱建文)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