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蕴藏冬夏
引言
中国钢琴作品《春舞》是作曲家孙以强于上世纪80年代,结合新疆民间音乐元素创作而成。
《春舞》全曲描绘了以及新疆维吾尔族群众载歌载舞、青年男女策马扬鞭、轻松愉悦的音乐场景。
孙以强及其钢琴创作
孙以强(生于1942年),从五岁开始学琴。自小便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2岁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进行学习,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青年乐团,曾任中央乐团,1980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音乐学位,并在全美各地不断举办个人独奏会。
1984年,获芝加哥诺理斯钢琴比赛首奖。2011年,孙以强结束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师范学院的教学工作,受聘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担任学院特聘外国专家,为钢琴教师授课。
孙以强教授除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之外,也创造出相当丰富的各种体裁的音乐。
小提琴协奏曲《送红榜》《唱支山歌给党听》《引水稻田心欢喜》,豫剧伴唱的音乐作品《沁园春·雪》都是其创作的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
为唐诗“赠卫八处士”所谱写的曲子,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钢琴作品《春舞》、《谷粒飞舞》则是其演奏率最高的作品,在许多大型的音乐会以及比赛中常常被选为必弹曲目,也是其最经典的代表作。
《春舞》简介
钢琴作品《春舞》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是作曲家孙以强老师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特点创作而成的。
作品中的音乐内容沁人肺腑,让人心旷神怡。形象展示了广袤草原壮丽多姿的风光,以及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跃马扬鞭、驰骋草原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全曲音乐情绪时而轻快活泼,时而剽悍豪放,音乐形象刻画十分细腻,意境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郎朗《黄河之子》钢琴专辑的推出,让钢琴曲《春舞》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春舞》表达了一种创作上的自由,利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将人们生活的美好憧憬进行了呈示。
和声语汇
和声语汇是《春舞》音乐表现中的重要的表现工具,在以T-S-D-T的和声进行为主,加入和声语汇的变化,呈现出了丰富的音乐色彩。
作品和声进行多为典型规范化,T-S-D-T的和声进行。
和声语汇与旋律相结合,通过重复、装饰音、抛物线型旋律,大大增加了音乐发展的独特性。
建立在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加入和声语汇使声部声部变得丰富,特色的新疆手鼓切分节奏也使规范化的和声语汇焕发出新意。
除了此之外,作品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和复合和弦,增加和声的变化。
(104-108小节)中bB大调Ⅴ6级和弦中加入偏音bG,形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
附加音改变了和声的色彩,未影响和弦的功能特性,音乐音响效果更为丰富。
(222-228小节),终止和弦为“辟卡迪”三度复合和弦。
bE音作为bⅦ级的九音。
呈现的是两个和弦结合的音响色彩的,音响色彩具备的厚度和立体感,改变了原本单一的和弦结构形式。
作品中的和声语汇的使用,将传统的和声创作手法与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特有的族音乐旋律相交融,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写作手法新颖而大胆,在尽可能遵循作曲理论规律和音乐逻辑的同时,使作品呈现出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点。
《春舞》音乐叙事特征
叙事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领域的研究方法,音乐叙事学受文学叙事影响发展起来的音乐叙事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视觉下的音乐研究方法。
音乐叙事学的发展,给予了音乐研究者们一种新的学术思考的路径。
《春舞》是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色的钢琴作品,表达了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策马扬鞭的场景。
作品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呈现着故事的情节,赋予作品如同文学作品一般的音乐叙事意义。
《春舞》演奏研究
一、“声韵”中的装饰音处理音乐和语言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基本元素,来建立自身的表达体系。
《春舞》中所出现的音乐的抑扬顿挫的声韵运用,增加了乐曲的平仄韵律,赋予了乐曲深刻的音调之美。
装饰音的运用,对旋律主要的音乐曲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给予旋律曲调包装的同时,这些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也是中国作品在掌握声韵进行演绎时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疆的民族语言受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语气词常常比较多,在语法上词尾缀词较多,齿音多生动有趣。
《春舞》正是掌握了新疆语言中的特点,装饰音在乐曲中的运用较多,用作辅助或经过音进行表现,模仿了新疆民族语言中使用的语气词的特点。
装饰音在演奏时,可以与新疆民族语言特点相结合进行理解,作品的装饰音在弹奏时加强流动性。
手指在弹奏时可带动手腕,用滚动的惯性动作将音符顺延到另外一个手指中,动作柔和连贯。
将新疆语言中的装饰流动,说话连贯,字词多,抑扬顿挫的话语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表达出新疆音乐中的气韵。
二、“腔韵”中的踏板控制在沈伯时的《乐府指迷》中亦云:"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而腔韵即是与特定的均拍、声调、节拍等相联系的声调。
作曲家虽未对踏板有明显的标识,但为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以及每个声部之间的层次可以有清晰连贯“腔韵”表达。
因此在演奏该乐曲时还是需要加入踏板的。在乐曲中踏板的使用,引子部分主要可以根据作品的和声作为依据,在和声进行转换时换掉它们,踩下踏板,随后在下一个和声出现后再踩下去。
以此类推,在休止符的部分,踏板需要完全放干净,表现出乐曲的幽静及作者设置的留白的效果。
乐曲的首部,左手的手鼓节奏处,可以在强拍的位置稍微踩一下右踏板,突出重拍,加强乐曲的律动感。
这种踏板的使用方式同样是适用于随后出现手鼓型节奏的地方。中部有部分的位置由于跨度过大,无法将旋律串联起来的位置,这时也可以使用右踏板。
在使用踏板的时候,将连接处靠前的位置踩下,这样可以让由于跨度过大的位置得以更好的链接,达到气息相互联通,让音乐圆滑流畅。
在过渡句的长音阶处,双手的下行音阶弹奏的时候,可以抖动右踏板制造出恢弘的音响效果,同时需要注意保持声音的清晰,避免弹奏时共鸣过大,声音黏连。
在作品的结尾部分,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做出描绘人们渐行渐远的场景,表现很出渐弱并且逐渐减弱到ppp的力度标志。
因此在这个部分的踏板处理上更应该细致谨慎,在渐弱时需要稍微缓慢将左踏板也踩下,右踏板轻踩,保持住声音的连接。
当最后一个音保持住演奏时值的时,先后将左右踏板松开,制造出夕阳西下人群散去的音响效果。
三、“气韵”中的特殊音乐符号运用在杨宜禾先生的专著《音乐表演艺术原理应用》的第十一章——“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中,重点论述了音乐中“气”与“韵”之间的关系,音乐表演是一个具有人性化的二度创作。
作者在创作《春舞》时候刻意使用了“留白”的手法,在作品到达过渡的结尾,作者就利用了fff的强调处理,休止符上加入了延长音记,由演奏演奏者根据自身理解延长休止时值。
在音与音之间留下了空间感,从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震音到突然的“留白”,让听者思绪停留在热烈将的气氛中。
使人们留有想象的余地,这种处理可以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气息并未停止回味无穷。休止符的延长记号,给予了演奏者一定的演奏思考,的同时给予了听众极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中华文化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音乐创作中,“留白”就可以使听者的听觉感官得到一定的静思空间。
结语
钢琴作品《春舞》音乐情绪轻快活泼,体现了人们在辽阔壮丽的草原风光中,载歌载舞、策马扬鞭的音乐形象,是中国钢琴发展历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