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一场艺术展览,你会获得什么?有人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有人收获了精湛技艺与意境,有人阅读了创作者的故事。近年澳门基金会主办的艺术展览,跳出“观赏与思考”的框框,加入工作坊或讲座启发人们感知美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自由创作的乐趣。自2018年11月起,澳基会于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的展期举办配套活动,让市民参与艺术创作,丰富大众对不同艺术门类的知识,深化居民对本地艺术家的了解,截至2022年11月近900人次参与。
退休习艺乐趣多
“退休后我开始留意澳门的艺术展览,澳基会的画展一场接一场,种类丰富。”钟先生这天与朋友结伴参与澳基会举办的“大写吹云──梁洁雯作品展”配套活动“论‘吹云’从非画到画”艺术讲座,由梁洁雯介绍“吹云”这种非传统笔墨造型语言,如何从非主流变成主流,讲者又梳理由唐代至今,中国绘画审美流变的过程。席上钟先生聚精会神地仔细聆听,“我最深刻的内容是讲者介绍国画源流、媒材使用、技法等,深入而广泛,即使是不懂作画的市民,也能容易理解。”活动尾声众人在艺术家梁洁雯的讲解下参观展品。
钟先生称,退休后在澳门理工大学长者书院学习国画,以艺术自娱,既有满足感又能交朋结友。他相信,随着本澳进入老龄化社会,为退休人士提供艺术活动有助丰富晚年生活和保持心理健康,希望澳基会继续推出多门派、多种类的艺术家活动让市民参与。
亲子启蒙共成长
“我认为艺术的熏陶对青少年的全人发展很有帮助,我女儿学会观察和分析,学习新事物的领悟力更高。”廖太女儿廖嘉儿(下称嘉儿)自小学阶段便开始参与不同机构举办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博物馆、科学馆、文化中心和澳门基金会,有时遇到嘉儿十分喜欢的展览,还会多次入场观展。廖太称,“我成长的年代父母不懂什么是艺术启蒙,自己对画画的兴趣苗头渐渐消失,现在我会留意女儿的喜好,助她规划时间表,陪伴她上画画班,一起看展览。”
这天嘉儿参与澳基会举办的“园游会——廖克敏作品展”配套活动“拼贴动物咭片工作坊”,由廖克敏带领参加者用旧杂志、各式印刷品及手工纸,配合马克笔和水彩颜料,拼贴动物图案,用复稿的方法制作彩色组件,创作出层次丰富的画面。廖太称,每次澳基会举办艺术配套活动都会把握机会报名,“澳门同类艺术工作坊之中,我认为澳基会主办的艺术教学质量较高,由澳门艺术家把多年来深耕创作的精华,坦诚地分享心得和体会,让有艺术基础的学生获益匪浅。”廖太建议,未来针对不同年龄特性设计工作坊,有利进一步培养本地艺术人才。
展览化作艺术学堂
就读初一的嘉儿在母亲廖太陪伴下经常参与艺术活动,母亲常教导她,“你很幸运,可以接触到这些资深艺坛人物,要好好珍惜。”配套活动安排在展览现场举行,可近距离接触艺术大师如陆曦、廖文畅、吴卫坚等,嘉儿十分好奇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技法经验,她认为在展览场内学习效果相得益彰,“被艺术家的作品包围着,现场教学的技巧与展品相辅相成,令我更加感受到其创作风格,想象空间更加广阔。”嘉儿接触的艺术范畴十分广泛,如国画、书法、水彩、素描等,被问到澳基会艺术配套活动与一般培训班有何区别?
嘉儿笑称,导师会指出自己技术上要留意的问题,但每次听完还会重犯,然而艺术家指出同一个问题时,她却能深刻地记在心上。艺术创作不只是学习技法,更有助跨学科的理解和实践,作品的视觉构图设计、不同媒材的混合效果、作品背后的理念延伸等,涉及历史文化以至数学物理化学的众多领域,嘉儿表示,现在还未决定好未来升学路向,但每次观展时阅读艺术家的背景简介,都有助她思考生涯规划。
艺术氛围渐见浓厚
澳基会的艺术展览呈现当代澳门艺坛风貌,其配套活动鼓励市民学习不同门类的艺术知识,与艺术家交流。获选入澳门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举办展览的吴敏慧认为,“文化艺术发展不是靠单一部门或艺术家推动,需要市民的参与和社会的重视,工作坊、讲座等活动是好的机会让艺术家把自身技术经验和感受作一次重要整合。”
吴敏慧于2011年起旅居德国,及后往返欧亚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参加艺术展览或驻留活动,2017年回澳举办展览,她指,再次回到澳门时,城市艺术氛围变化大,“十年前我初投身艺术教育,学生甚少机会举办展览,市民较少主动走进画廊,只有艺术博物馆等大型机构的展览广为人知,但2017年我在工业大厦的画廊举行展览,竟有市民听到电台宣传后特意来观展。”吴敏慧称,不但观赏展览的人数上升,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懂得尊重艺术创作,“以前学生称艺术品为‘呢旧野’,现在懂得叫做‘作品’,这是城市艺术氛围很大的改变。”
吴敏慧认为,除了艺文界活跃者、爱好者,没有艺术基础的市民也很主动接触艺术家,并持续关注本地创作,“艺术家与市民之间其实不限于探讨技法、策展构想,观众对作品内容的感知才是核心。我认为观众有足够的智能理解艺术作品,不只是技法上的刻板倾谈。”澳基会的展览配套活动为艺术家与市民搭建交流平台,透过分享创作点滴,启发人们感知美学与生活的联系。艺术家方惠萍在其“青山常在──方惠萍水彩·插画作品展”的体会最深,“我以水彩画呈现本澳不同昆虫的美态,吸引不同年龄的街坊观展,大家聊起儿时以昆虫作玩伴的回忆,老街坊在展览中找到共鸣,串连起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方惠萍称,受疫情影响,人们多花时间留澳消遣,从而更多探索澳门文化之美,加上政府及民间提供的展览场地有所增加,市民与艺术家的互动频繁,为文创活动的拓展增添助力。
推进艺术人才发展
近年在线艺术活动渐见活跃,澳基会今年8月两场展览:“历·程——蒋静华版画作品展”及“镂尘——何颕姿当代篆刻展”在疫情下制作成360在线展览,让市民不受地域限制自由观展。方惠萍称,艺术创作因应社会模式而转型,艺术品转型为文创用品、动画等贴近市民生活,适用的平台更加广泛,“当艺术与人们生活习惯产生连系,变得生活化,市民与艺术家的距离也会缩短。”她指,疫情下本地青年艺术家一方面进行创作,一方面持续学习网上展览等电子化技术,正是推进艺术人才多面向发展。
澳基会主办之澳门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致力推动澳门艺术走向多元化及专业化发展,培育优秀的新一代年轻艺术家,展现本地文化艺术的新面貌。方惠萍相信,该计划配以工作坊或讲座等活动是“让艺术更加亲民”的好开始,未来可发展艺术家网上频道或直播分享,配合网上资源让创作者与受众加强互动交流,延续展览带来的正面效应。(稿源:澳门月刊12月号刊文)
上一篇:中共在澳门是如何领导革命活动的
下一篇:马有祥与澳门渔农界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