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换 ]
热门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宁波昆明苏州郑州长春合肥南昌哈尔滨常州烟台南宁温州石家庄太原珠海南通扬州贵阳东莞徐州大庆佛山威海洛阳淮安呼和浩特镇江潍坊桂林中山临沂咸阳包头嘉兴惠州泉州三亚赣州九江金华泰安榆林许昌新乡舟山慈溪南阳聊城海口东营淄博漳州保定沧州丹东宜兴绍兴唐山湖州揭阳江阴营口衡阳郴州鄂尔多斯泰州义乌汕头宜昌大同鞍山湘潭盐城马鞍山襄樊长治日照常熟安庆吉林乌鲁木齐兰州秦皇岛肇庆西宁介休滨州台州廊坊邢台株洲德阳绵阳双流平顶山龙岩银川芜湖晋江连云港张家港锦州岳阳长沙县济宁邯郸江门齐齐哈尔昆山柳州绍兴县运城齐河衢州太仓张家口湛江眉山常德盘锦枣庄资阳宜宾赤峰余姚清远蚌埠宁德德州宝鸡牡丹江阜阳莆田诸暨黄石吉安延安拉萨海宁通辽黄山长乐安阳增城桐乡上虞辽阳遵义韶关泸州南平滁州温岭南充景德镇抚顺乌海荆门阳江曲靖邵阳宿迁荆州焦作丹阳丽水延吉茂名梅州渭南葫芦岛娄底滕州上饶富阳内江三明淮南孝感溧阳乐山临汾攀枝花阳泉长葛汉中四平六盘水安顺新余晋城自贡三门峡本溪防城港铁岭随州广安广元天水遂宁萍乡西双版纳绥化鹤壁湘西松原阜新酒泉张家界黔西南保山昭通河池来宾玉溪梧州鹰潭钦州云浮佳木斯克拉玛依呼伦贝尔贺州通化朝阳百色毕节贵港丽江安康德宏朔州伊犁文山楚雄嘉峪关凉山雅安西藏四川广东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内蒙古广西宁夏香港澳门
培训资讯网 - 为兴趣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资讯知识

直击战后日本的教育现场:学校沦为教育工厂,考分被奉为幸福信仰

学校 工厂 教育 日本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何谓教育》(上下卷),来自日本作家斋藤茂男。

今天是开学日,我们一起跟随日本知名记者斋藤茂男,观察二战后日本经济繁荣下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何谓教育》是斋藤茂男“日本世相”系列的教育篇,分为上下卷,上卷直击泡沫经济时代日本教育现状的黑暗面,下卷展现日本的教育反思和走出教育“内卷”的实践。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何谓教育——光明中的黑暗》

《何谓教育——黑暗中的光明》

直击战后日本的教育现场:学校沦为教育工厂,考分被奉为幸福信仰

作者:(日)斋藤茂男

译者:王天然、张叶秋晓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直击战后日本的教育现场:学校沦为教育工厂,考分被奉为幸福信仰

作者简介:

斋藤茂男(1928—1999),日本著名记者。东京出生,毕业于庆应大学经济学部。1952年进入共同通信社,历任社会部记者、次长、编委,1988年退休。1958年获第一届日本记者会议奖。1974年因系列报道《啊,繁荣》再次获奖。1983年,因长年的新闻报道活动和作为新闻记者的高声望,获得日本记者俱乐部奖。1984年《日本的幸福》系列获日本新闻协会奖。1993年岩波书店出版其12卷著作集。

斋藤1958年因“菅生事件”的报道一举成名。他终身关心弱势群体,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斋藤认为,“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现实,光用所谓冷静客观的观察是无法准确捕捉的。记者必须越境进入弱者的状况中,只有彻底站在弱者的立场和视角上来观察世界,我们才能接近情况的本质。必须自觉‘中立、公正、客观’等常识的虚构性”。

有人曾用“生涯一记者”来形容斋藤茂男,认为他是全日本最符合新闻记者形象的人,甚至在晚年,面对犹豫是否要告知癌症实情的医生,斋藤说“新闻记者需要知道真实情况”,让医生告知实情,像新闻采访一样用本子一一记录下自己的病况、还能做多少工作、延缓病情的措施有哪些选项等。这是他失去意识倒下的5天前的事。他作为业界榜样至今依然受到许多年轻记者的仰慕和怀念。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终于告别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状况,进入了物质丰饶的时代。可以说,战后教育体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日本振兴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然而,这种幸福神话的背后却暗影丛生。

在“能力主义”和指标化管理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机能逐步丧失,沦为以分数取人的学历发行所。拒绝上学的孩子年年激增,校园暴力、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学生身心异常现象频发。心怀理想的教师也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迷失方向,甚至自寻短见。在家庭中,亲子间更是无法沟通理解。身为“企业战士”的父亲,缺席孩子的日常生活;热衷育儿的“鸡娃妈妈”,却培养出厌学儿童或恋母的幼儿。与此同时,课外辅导班正往欲望产业的方向一路狂飙……

“内卷”而残酷的学业竞赛,闭塞而逼仄的社会环境,《何谓教育——光明中的黑暗》映射出日本经济繁荣下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

另一方面,日本的考试机制究竟选拔出怎样的人?唯命是从的孩子是优等生吗?用分数代表的学力是真正的学力吗?学校是什么场所?教师又在交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学力?正是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虑,日本教育界涌现出一批为改变现状、同教科书的谎言教育作斗争的勇士。

从战前国家主义教育的惨痛经验中吸取教训,不屈服于当局方针实施自主教育的教师,尊重孩子自发性、因材施教的地方小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有那些支持这些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学生家长……《何谓教育——黑暗中的光明》描述了这些为日本黑暗的教育现状带来一线光明的希望的人们。

它为何吸引人?

  • “教育焦虑”源于所有人都追求单一的生存价值。学生变得厌学、暴力、随波逐流;教师只顾自保、晋升、一味顺从;学校正演变为填鸭式的管理收容所……分数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吗?日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将教育的主权还给孩子,看战后日本如何走出教育“内卷”。这些人穿过战后的黑暗,执意找回教育的原点。破除畸形升学体制的藩篱,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教育,其本质是什么?反思日本战后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何谓教育》(试读)

“我们”的事情

“我”也被卷入状况之中

首先,我想向本书的各位读者说一说,我们是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份工作的,并对一些关于我们个人的情况作出解释。

为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展开采访和写作的三个人中,我和横川曾短暂地担任过跑文部省条线的记者。虽说我们曾逐字逐句解读过文部省和中教审等机构发布的政策及改革方案,也曾根据从日教组领导们处听来的间接信息,满脸得意地解说过教育“现状”,然而,我们从未踏足过真正的教育现场。换言之,我们三个人,是从未目睹过教育议题本身的门外汉。因此,即使我们经常写相关报道,也无法从自己的文字中体会到真实感。我们一直想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不再依赖于从“上面”来的间接信息,而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那种与具体的形状、颜色和声音一起运转的,有真实的人存在的教育。

对于我们来说,仅有的能够切身体会什么是教育的机会,便是通过自己的孩子,以及从孩子出发,观察学校和老师们。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我有三个正在读初中、高中的孩子,横川则是三个小学生和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父亲。

横川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属于常说的“差生组”。在他四年级的时候,横川看到他拿回家的算术考卷,吃了一惊。儿子把“100+3”算成了“1003”,被老师批了×号,却很无所谓。怎么会这样呢?作为性格温和的长男,想必在班上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学生——与其向学校老师发一顿火,做父亲的还不如自己给孩子上算术课。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却在早上要去上学的时候突然吐了起来,于是家长向学校请了假,那天很快便恢复了平静。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儿子又突然说肚子痛、想吐,但只要决定不去上学了,他的身体便立刻恢复健康,随后的一天也是如此。这种像拒绝上学症一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周之后,谜底终于被揭开了。

原来,横川的儿子一直因为自己在音乐课上不会吹竖笛而烦恼。只要能吹出声音,老师就会在笛子上缠一圈红胶带,但班上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同学还没有得到这个红标记。意识到是这个原因之后,这位父亲便陪着孩子一起练习,可就连大人也很难把竖笛吹出声音。父子俩经过一番“苦战”练习,儿子终于吹出了声音,第二天,他便健健康康地去上学了。

听了这件事,我也想起了我的孩子小时候的事情。我儿子小的时候,格外少言寡语。他无法与别的孩子成为朋友,让做父亲的我很是烦恼。那是我因工作调动到关西,儿子升入小学后第一学期结束时的事情。对于因为这种烦恼而谨小慎微的父母来说,学校的老师是能够帮助我们解放孩子内心的唯一依靠,但是,身为班主任的单身中年女教师却非常冷淡:

“别的班上的老师对我说:‘你班上有那样的孩子,可真不容易呀。’这孩子在游泳池里也是独自默默地站着。市里面有教育咨询处,你们去那儿试试吧。”

从老师的话中,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她想要与家长一起帮孩子克服障碍的意思。我们抱着等待台风结束的心情度过了两年时光,那位老师终于调走了。而在她新调任小学的班上,正好有我熟人家的小孩。有一天,这位熟人找我聊天,说到这位女教师总是会对没有吃完学校配餐的小孩严加斥责,他的小孩因为这位老师的强迫,吃完了配餐却吐了,还开始变得讨厌去上学,父母因此大为苦恼。因为我是过来人,这位熟人便想问问我,到底怎样才能既不惹老师生气,又能跟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终于,我再次因为工作的调动而回到了东京,于是又结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因转学造成的心理负担,让内心本就脆弱的孩子更加消沉。这次的女班主任N老师,能够非常体贴地关注到孩子的这种状态:

“要是我能早点做他的班主任就好了。这孩子既能认真地思考问题,又能耐心地进行观察,身上有很多的优点,不能因为孩子不开口说话就批评他。如果能让孩子把优点发挥出来,那他一定比现在更积极。”N老师这样说道。

秋天的运动会结束后不久,我在老师分发下来的油印版学校通信上,看到了儿子写的关于运动会的作文。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因为这篇作文写得特别棒,而是老师为了鼓励孩子,期待他能振作起来才这样做的。然而,令孩子非常难过的是,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他随后又转校到了第三所小学。就这样,突然有一天早上,他不去上学了。

那时候,“拒绝上学”这个词语还没有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我只是一味地认为,不能让孩子这么脆弱,便心急如焚,甚至会拉着他的衣领把他拽到家门口。从来没有高声说过话的孩子,紧紧抓着家门大声哀号。我并不知道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连着好几天早上都这样对他施暴,自己也内疚不已。我至今不能忘记孩子哭喊的声音和像在乞求饶命一样悲哀的眼神。

我另一个儿子所在的公立初中,把严格管理学生的发型和服饰当作理所应当的事情。值周生会揭发同伴的违规行为,违规三次的同学就会在晨会上被点名批评,还要在全校师生面前做自我检讨。我儿子的同伴们对这种形式的管理方式习以为常,被指责了就说一声“对不起”,糊弄着道个歉。我儿子平时就对他们这种行为很是恼火。有一天,他在晨会上做自我检讨的时候,竟然呼吁大家“不要盲从,要想想什么才是适合我们的规则”,就这样,他的班主任立刻把我们叫到学校去了。时间正好卡在了临近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节骨眼上,而这次考试又将决定孩子们在中招时会获得怎样的调查书。班主任老师说完早上这件事之后又说道:

“今天,教员室的同事们说:‘那家伙是个愣头青,就算他考了一百分,我也不会给他打五分的。’我能理解您家孩子的心情,甚至觉得他可真敢言呀,但是,的确是有会因此而打低分的老师呀。现在是紧要关头,希望您能让孩子谨言慎行一些。”

竟然有老师因为孩子提出质疑、想要自己制定规则,想到了用“分数”的手段进行报复,这让我大为吃惊。

这个初中的PTA财政预算里,每年都有一笔支出,专门用于购买一份我从未听说过名字的当地报纸。得知此事的一位家长对教导主任说“从来没见到过这份报纸”,谁料教导主任竟低声说道:“学校里也没人读过,可要是不订这份报纸的话,万一学生们惹出点什么事情,就会被他们添油加醋地乱写一通,所以……”教导主任用一种“没办法”的语气,扯开了话题。

我还遇到过一次因为父母们写的PTA报纸稿件里出现了批评学校的内容,老师们就把内容改掉的情况。虽然家长们都对此颇为不满,但又怕孩子被老师们报复,或是早就对老师们失望透顶,所以没人出来反抗。这个恶性循环也波及了我家,孩子母亲的烦躁也使我这个做父亲的烦躁了起来。

对于在外工作的男人们来说,关于孩子的情况很让人揪心。但是,这种微小的、令人感到拘束的“教育体验”累积起来,大概也间接地让很多父亲开始默默地对学校和教师们产生了疑问和不信任的感觉吧。在成为一名记者之前,我们首先成为了一名体验者,对教育议题进行着近距离的观察。

回响于我心中的事情

作为记者,我们也想从个人体验的视角来讨论教育议题。

不同于小说或者评论这样的个人署名稿件,大部分刊登在报纸上的报道虽然也经由一名名记者之手,但是为了证明报道的“客观性”,并不会标注记者姓名,记者的身影被隐藏在了报纸背后,读者则只能听到“某某新闻”这样空洞无物的“法人”的声音。实际上,“法人”看似客观讲述的新闻报道,也是每一名记者综合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识和判断力,从诸多事实中选取能展现事物本质的部分而创作出来的,其实也算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在撰写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将试着强调这种主观感受。一般来说,为了体现客观性,记者们会克制想要呈现个人情感的欲望,但我们打破了这种通常的习惯,将“我”或者“我们”呈现在报道中。我们试着将采访过程中映入内心的东西,转化为反映报道主题的素材,呈现在读者面前。

当今日本的教育现状不是以所谓的客观报道的方式就能描绘出来。换言之,这样的状况迫使我们作为活生生的现代人,而非记者来作出反应。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报道方式,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这种个人感情很强的表达方式是否符合当今大众传媒的标准?对此,我们并没有确切的理论可以参考。或许可以说,正因为与众多孩子每时每刻的成长相关联,所以我们才没有犹豫不决。

但是,直到真的由“我”开始讲述故事之时,我才明白,这比将自己藏在报道背后要难得多。只要“我”出场,就需要更加严密的现实感来支撑起论述中的客观基调,也要时刻警惕会损害现实感的感伤情怀。不仅如此,大概是因为早已经习惯了为了“客观”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我发现,在向人们讲述的时候,我总是要尽量减少自己的身影,这甚至会让我有些许寒意。

就这样,我又是担心这个,又是顾虑那个。起初,我一腔热血想要把“我”的故事生动地讲出来,却迟迟也不能动笔。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抱着会出丑的觉悟,保持住了那一份率直。

从清理死亡的周边开始

我们并非专业做教育报道的记者,但有一件事引起了我们对教育问题的强烈关注。那就是,最近这些年,我们时不时地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儿童自杀的情况。国会要求对此进行调查,文部省于一九七二年(昭和四十七年)开始通过全国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统计自杀案件的总数。统计发现,在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四年的五年间,仅公立初中、高中所上报的自杀人数,就达到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人,平均每年都有超过二百四十名儿童死亡。这到底在暗示着什么呢?

一九七五年春天,我们决定开始正式采访。早在一月,就已经传来了孩子们死亡的信息。曾经,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会成为大新闻,但渐渐地,新闻报道也变得不起眼了,因为这已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再这样下去,也许会像交通事故一样,有些案子将会连报纸都登不上了吧……”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拜托共同通信社在全国的分社,将当年一月至三月底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儿童自杀案件全部汇总起来。数日后,各地分社纷纷送来报告。不出所料,虽然有些案子已经被东京发行的报纸报道了,但也有未被报道的,还有只在当地报纸上报道过、没有被东京的报纸报道的案子,我们又一次被这种不断扩大的事态所震惊。因为只收集了最简单的数据,我们并不了解自杀案件背后的情况。同时,大部分数据都是基于警方提供的材料得出,孩子内心复杂的想法都变成了诸如“苦于学业不佳”或者“有精神疾患的倾向”等大同小异的文字。然而,即便如此,孩子们死去的事实仍然沉甸甸地留在我们的手上。在我们当时收集的资料里,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死亡案件有以下这些:

★一月六日大阪市的初中三年级男生(十五岁),因被父母训斥,要求他终止与女性朋友的交往、努力准备升学,开煤气自杀。

★一月七日大阪市的初中三年级男生(十五岁),疲于备考学习,开煤气自杀。

★一月八日新县中颈城郡的小学五年级女生(十岁),在自家屋后的树上用塑料绳上吊自杀。之前,她因弄丢了寒假作业而苦恼。

★二月六日和歌山市的小学六年级女生(十一岁),因为忘带作业版画的底图,在美术课时从校舍四楼跳下,自杀未遂(受重伤)。该生是儿童会的副会长,成绩优异。

★二月七日玉县朝霞市的初中三年级男生(十五岁),苦于中考而在仓库中触电自杀。

★二月二十八日富山市的初中三年级男生(十五岁),深夜在自家将尖锐物刺入心脏而自杀。此前,他因转校后交不到朋友且成绩下滑,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志愿学校。

★三月六日秋田县仙北郡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十二岁),因常常不想去上学而被父亲训斥,上吊自杀。该生学习成绩糟糕。

★三月八日大阪府门真市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十二岁),因没能考上私立初中,上吊自杀。其母非常热衷于育儿。

★三月十日新县五泉市的初中三年级男生(十五岁),因需休息一年治疗肾脏疾病而颇为苦恼,开煤气自杀。

★三月二十二日岐阜市的初中二年级女生(十四岁),在市内的山上上吊自杀。生前她的成绩是班上第一名,却在期末考试中获得第二名,为此颇为苦恼。

★三月二十六日福井县大野市的初中三年级女生(十五岁),成功升入高中,却被分到了家政科,因此颇为苦恼,自焚身亡。

★三月二十七日冲绳县那霸市的初中三年级女生(十五岁),因在中考中失利、遭受母亲训斥而上吊自杀。

★三月三十日大阪市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十二岁),疲于升学学习,上吊自杀。

仅仅三个月时间,就有十三名小学生和初中生,算上高中、预科学生的话则有四十个孩子都选择了死亡。除此之外,还有被家长带着一起、全家自杀而亡的孩子们的故事。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试着先从一名普通的社会部新闻记者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全面的探讨。孩子们选择死亡,或者被父母亲诱导走向死亡,这种异常事件,也许是反映所谓“现代”整体面貌的底片。我们认为,在这幅底片里,或许隐藏着辨明当今教育问题现状的线索。

通过事前采访、收集资料,并听取了数位专家的意见,我们现学现用,化身教育记者。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立刻分头行动,向全国各地出发。

如何参与“评审团”?我们希望你: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学校和家庭家庭、战后日本社会等话题感兴趣。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或者分享自己遇到的教育现状与困境、教育中的反思等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选取4位评审员,随机选择其中一本,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发回10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分)。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

你,来吗?记得在下方留言哦。

相关内容

["2023\u5e74\u5168\u533a\u667a\u6167\u65c5\u6e38\u4e13\u4e1a\u4eba\u624d\u57f9\u8bad\u73ed\u5706\u6ee1\u7ed3\u4e1a\u81ea\u89c9\u62b5\u5236\u201c\u4e00\u5bf9\u4e00\u201d\u201c\u4e00\u5bf9\u591a\u201d\u7b49\u5b66\u79d1\u7c7b\u57f9\u8bad\uff01\u54c8\u5c14\u6ee8\u4e2d\u5c0f\u5b66\u751f\u6691\u671f\u9884\u8b66\u6765\u4e86\u54c8\u5c14\u6ee8\u5e02\u9053\u91cc\u533a\u4f01\u6295\u5c40\u4e3e\u529e\u201c\u62db\u5546\u5927\u8bb2\u5802\u201d\u4e13\u9898\u57f9\u8bad\u56e2\u9ed1\u9f99\u6c5f\u7701\u59d4\u4e3e\u529e\u5168\u7701\u9752\u5e74\u6587\u660e\u53f7\u9752\u5e74\u5c97\u4f4d\u80fd\u624b\u5b66\u4e60\u5ba3\u4f20\u8d2f\u5f7b\u515a\u7684\u4e8c\u5341\u5927\u7cbe\u795e\u57f9\u8bad\u4ea4\u6d41\u4f1a\u8fbd\u5b81\u846b\u82a6\u5c9b\u4e3e\u529e\u5916\u8d38\u653f\u7b56\u57f9\u8bad\u4f1a\u63a8\u52a8\u5916\u8d38\u4fdd\u7a33\u589e\u91cf\u5c71\u897f\u8fd0\u57ce\uff1a\u4e25\u67e5\u65e0\u8bc1\u6821\u5916\u57f9\u8bad\u673a\u6784 \u67e5\u5c019\u5bb6\u8b66\u544a2\u5bb6\u5c71\u897f\u5f00\u5c55\u57f9\u8bad\u7b51\u7262\u68ee\u6797\u201c\u9632\u706b\u5899\u201d\u6821\u5916\u57f9\u8bad\u673a\u6784\u6cbb\u7406\u5de5\u4f5c\u53d6\u5f97\u8fdb\u5c55 \u5c71\u897f\u505c\u529e\u8fd11300\u6240\u5c71\u897f\u7efc\u6539\u533a\u4e3e\u529e\u7701\u6280\u672f\u521b\u65b0\u4e2d\u5fc3\u7533\u62a5\u57f9\u8bad\u5c71\u897f\u6c7e\u9633\u533b\u9662\u5f00\u5c55\u5065\u5eb7\u6559\u80b2\u4e0e\u63a7\u70df\u77e5\u8bc6\u57f9\u8bad\u6c81\u6e90\u53bf\u6c81\u6cb3\u4e61\u6751e\u9547\u6296\u97f3\u76f4\u64ad\u57f9\u8bad\u5f00\u73ed\u5566\uff01\u6b22\u8fce\u540c\u5b66\u8e0a\u8dc3\u62a5\u540d\uff01\u5c71\u897f\u7701\u6587\u7269\u5c40\u5e74\u5ea6\u7530\u91ce\u8003\u53e4\u6280\u672f\u57f9\u8bad\u73ed\u5f00\u73ed\u5c71\u897f\u7701\u6797\u5b66\u4f1a\u4e3e\u529e\u81ea\u7136\u6559\u80b2\u4eba\u529b\u8d44\u6e90\u53cc\u521b\u670d\u52a1\u57f9\u8bad\u73ed\u6700\u4f4e\u6bcf\u8bfe\u65f69\u5143\uff01\u5168\u7701\u5b66\u79d1\u7c7b\u6821\u5916\u57f9\u8bad\u8bfe\u65f6\u957f\u548c\u6536\u8d39\u6807\u51c6\u51fa\u53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