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构建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近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或是择选古代典籍和古诗词,形成“读经热”和吟诵古诗词热的现象;或是选择一些传统的大众文化要素,如京剧、武术、剪纸等。有的甚至把港台传统文化教材、民国时期的教材直接拿过来用。这些现象,都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内容和体系安排,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随意化、碎片化现象。
尽管文化是个很难精确定义的复杂概念,但仍可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抑或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其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刘梦溪)其内涵和外延,则归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我们深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糟粕和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因此,遴选传统文化宝库的优秀成分开展教育至关重要。应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
基于上述认识和原则,教程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核心文化观念: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代表性经典,主要是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介绍。
二是重大文明成就:对人类整体文明发展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的科技、文明成就介绍,如汉字系统、科举制度、中医、功夫、四大发明等。
三是主要宗教信仰: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派别介绍,如道教、佛教等。
四是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音乐戏曲舞蹈书法篆刻建筑及园林等各种艺术形式。
五是道德伦理:主要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尤其是仁义礼智信等伦理和传统礼仪。
六是风俗习惯:具有广泛影响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如重大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祖先崇拜习俗、日常衣食住行中的习俗等。
教程编写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力图向学习者提供系统、规范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仅是古文经典的学习,更是对主要是以古文典籍呈现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不仅仅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更包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整体成就;不仅仅是对道德伦理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人的信仰的宏观把握和阐释。
本书的作者均为长期进行传统文化研究并从事相关教育教学的北京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主要作者有冯艺远、廖明华、程张、尚九宾、陈红、张学岩等人。其中冯艺远承担了上册第2章、第7章、下册第2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的写作。另外,何艳、刘耘、王远美、李燕等人也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本课程录制由廖明华、冯艺远、白永祥、张萍、马曦、孟学文、李桔松等老师负责完成。
本书的编写得到北京市丰台区教工委、教委和教科所、方庄教育集群各学校的大力支持,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教育总督学顾问柳斌先生还特意为本书写序。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