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五进活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特色校园建设、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宣讲等主题活动,打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唢呐响,芦笙闹,三弦舞起尘飞扬。”日前,走进宁洱县梅子镇中心学校,一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围着传承人,吹响了唢呐、芦笙,跳起了民族舞蹈。
“芦笙的音调和脚步要跟得上,跳出来才整齐;跳起来时候的圆圈要圆一点,跳自然一点。”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宁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保护传承人庞相明正在和芦笙班学生讲解芦笙吹奏表演技巧。
校园里,同学们分别围着芦笙、唢呐、三弦非遗传承人,边学边练,传承人手把手指导。唢呐队伍里大家鼓足劲吹红了脸蛋,芦笙队伍里大家热情高涨跳成一圈,三弦队伍在传承人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正加强练习。
“学校引进了唢呐这种民间乐器,我一开始就对这种乐器非常感兴趣,所以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唢呐兴趣小组。”唢呐培训班学生周昱宏在本学期开学后接触到了唢呐的学习。虽然学习唢呐吹奏时间并不长,但周昱宏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民间文化。
周昱宏介绍道,唢呐是一种非常有感染力的乐器,通过跟民间艺人的学习,也让我感受到民间乐器蕴含着的民族智慧,让人们通过音乐就可以了解到民族的历史。
据了解,梅子镇中心学校自从引进并开设了芦笙、唢呐、三弦非遗传承项目后,每周四下午集中进行教学。庞相明每到周四就会和另外的传承人一起到学校为学生们教授吹、拉、弹唱、跳的技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有义务教给下一代,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庞相明说。
此外,梅子镇中心学校还把芦笙舞、哈尼族歌舞“阿米车”引进课间操,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成立了民族团结兴趣班——咔多呀咪班(哈尼话,意为小伙子小姑娘)。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教授学生民族语言、歌曲、舞蹈,并开展乐器、蜡染、织布、美术等26个特色活动。让学生与少数民族乐器“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兴趣和传承民族文化自信,为民族文化传承洒下种子。
多年来,宁洱县将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不断挖掘民族资源,从娃娃抓起,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多形式、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拓展师生民族文化视野,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让民族文化在广大师生心中扎根,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宁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任灵表示,接下来,宁洱县将持续以创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为契机,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以及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苏红亮、周恕、陶萧屹、王莲)
上一篇: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下一篇:播撒艺术种子 蕴育音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