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做文化课培训的朋友想我咨询运营的问题,我一听对方是做文化补习的,就直接回复到:‘兄弟,文化课补习都整成啥样了,你还干着呢?’对方的回答一点都不意外:“有需求就有市场嘛。”是的,市场上看起来确实是有需求,所以即使是各种整改,藏匿于各处的文化课补习机构依旧非常活跃。然而这个时候继续讨论文化课补习机构的运营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实际上,所有那些认为市场上有需求就有生存空间的人,基本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完全没有看懂教培行业。很多年前,我在寻找艺术素质机构作为我的主要辅导对象的时候,就做出过对行业的判断:‘短期看文化课,中期看艺术素质,长期看成人’。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行业趋势,那你在这个走向没落的行业里,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
目前的教培行业的存活之路一定会被堵死
很多人做很多年的教培,但是很少人真正思考过教培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行业的本质,说好听一点是主体教育体系的补充,说难听一点,就是挖教育制度的墙角和找漏洞。不管是大机构,还是小机构,也不论是文化课还是非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依附于学校教育的存在而存在。显然这就是一种短期的,受政策变动影响极大的行业,这种情况下,你想把你的机构做成某种产业,或者想依附于现有体制实现可持续盈利,那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就是妄想。
至于很多人说的所谓家长有需求,这种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还是短期存在的?是不是真的没有中高考,这种需求就不存在了?显然不是。如果人对于自己个人成长的追求,是基于某次特别的考试,那这种事情国家就已经在做了,完全不需要他人的干预。至于学校做的好不好,作为个人是不是满意,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目前的人才培养和筛选机制,能不能找到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显然,校外培训机构的持续发展已经严重干扰了这套选拔流程,所以,双减来了,整顿来了。
不明白这一点,一味强调什么市场有需求毫无意义,你能短期赚一些钱,但是长期来看,一方面政策不允许,另一方面,在一个走向绝境的行业里,停留的越久,你能挣脱的机会就越小。如今还有很多人,时不时的就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去推论要走什么回头路,比如说什么双减政策销声匿迹了;比如说什么北京的教培机构又在招聘,行业在回暖了;比如说什么课后延时服务要被取消了等等,到底是自欺欺人还是装疯卖傻,当事人自己可能是最清楚的。
至于为什么说政策上一定会把文化课补习行业的路堵死,这背后还有更为深层次的ZZ因素的考量,就不好做过多的展开。至少从表面上看,过度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加剧就业的结构性压力。为什么要强调美育、体育和科学素养?不是为了让你成为艺术家、运动员或者科学家,而是让大部分人具备更全面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社会需要的能力,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呆子。
所以,包括学科和非学科在内,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是不是在和主体教育体制在争名夺利?你是不是在弱化现有教育体制的主体地位?你有没有在利用现有教育体制的漏洞?如果你的机构盈利模式是源于此,那最终也只能和学科类机构是一个结局。
教培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教培行业,有一个词汇叫:“影子教育”,意思就是和公立教育几乎平行存在于民间的一种教育体系,实际上这种“影子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影子教育本质上是在挖公立教育的墙角。而我这里要特别强调是,教培行业的本质就是一种“影子教育”,只不过这种“影子教育”是脱离现有公立教育体制的存在。注意不是一种所谓的补充,也不是一种所谓的对立,事实上可能都不是算作是教育领域,而是更为纯粹的培训领域的概念。
其次,教培行业是一种奢侈品的存在。奢侈品的重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在于奢侈品总是能赋予产品更多的卖点,比如说品牌的影响力、比如说彰显某种身份、比如说强调某种群体等等,奢侈品并不一定会卖的很贵,而是相对于同类产品而言,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标签化差异。具体到教培产品也是如此,培训并非必不可少,不参加培训实际上并不会错过什么,而参加某种培训最具价值的吸引力,是在于可以赋予现状更多的内涵,或者对于未来更多的期待。
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学舞蹈,在哪里学对于学舞蹈本身来说差别并不大,但是如果某家舞蹈机构的环境是最好,那就赋予了现实层面更多的氛围感;如果某家机构的教学成果是最明显的,那就会对舞蹈赋予更多的专业价值。而如果某家机构能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那就赋予了课程本身更多的社交属性,这些才是教培机构更为持久的卖点。
事实上很多美育类的科目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美术、书法、编程、轮滑等等都需要被赋予更多的价值,尤其是脱离教育本身的价值。事实上,如果你不在公立教育体制内,你是不应该被赋予教师这个称谓的,原因不展开,而应该是一种教练的角色。教练是什么?教练是个长期伙伴,旨在帮助客户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赢家,教练是需要通过聆听、观察,并且按照客户的个人需要而定制coaching方式,能明白这一点,你就能懂得教培行业的本质要义。
再次,教培行业是一个细分市场。基于第二点,每个其实都需要教练,但是并不是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需要教练,无论是家长、孩子还是机构的经营者,但是认为自己需要教练的人起码在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上,一定是优于其他的群体。而这从认为不需要到认为需要,就是这个市场的成长空间,这是一个趋势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教培行业会更趋向于小众市场的个性化诉求,而这样的机构并不一定会很大,却一定更具备可持续价值,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小而精的内涵。
最后,教培行业的背后是家庭教育,不能影响价值的教培机构没有存在价值。孩子们需要舞蹈技能吗?需要美术技能吗?需要篮球技能吗?有可能更好,没有好像也不耽误吃饭睡觉。家长的真实想法是希望这些孩子们掌握这些技能吗?当然不是,他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更为稳妥的教育方式,毕竟花钱了、参与了,多少也能有点用吧。而一旦一个机构真的能懂得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育讲座这种假大空的存在),并且将家庭教育和自己的科目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家长自己也参与进来,进而实现同步成长和进步,这种机构的价值必将超乎想象。
教培行业其实是有很多种玩法的,尤其是艺术素质体育教育领域。当你了解了这个行业的本质,你就能知道自己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哪里。当然,现有的很多机构的经营模式也还可以实现盈利,但是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况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呢?为什么很多人已经努力了很多年,却总觉得越做越累,越做越没有奔头?因为你找不到这个过程中,除了挣钱之外更多的价值,何况如今这个钱挣的也不像之前那么痛快。
市场上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培训机构,作为一个处于收缩变革阶段的行业,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新增流量被市场分割,行业内卷只会终结于一家独大。目前就是一个跑马圈地的过程,到底怎么跑?上哪里去跑?怎么圈?圈谁的地?这些都是hi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教培机构一定要明晰更为精确合理的发展方向,匹配更为有效的执行手段,才能实现区域领先,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我们一直都在说教培机构的转型升级,实际上转型升级就是为了实现机构运营的常态化,让经营行为变的可控,让盈利变得可持续,增长变得可预期。结合多年机构运营辅导的经验和对行业的思考,我专门整理出一套运营指导书——《教培机构(非学科)精细化运营手册》,暨新师道精研会持续报名中,详情私信:“运营手册”。付费项目,非诚勿扰。
作者王文杰老师,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师道研习社创办人,中小企业精细化运营辅导顾问,从事企业运营辅导工作十余年,为数百家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辅导,特别善于系统梳理、快速发现、以点带面、量身定制的方式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经营效率,有力推动盈利可持续,增长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