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通知提到,广东省鼓励广大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先上课、后收费”的模式开展培训,完全采用该模式的校外培训机构不用做资金监管。据介绍,实行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目的是确保剩余培训费用安全,监管的资金范围限于校外培训机构预收的培训费用。(南方都市报)
教培所引发的消费纠纷层出不穷,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经营方“携款潜逃”,面对人去楼空的突发状况,家长往往是维权无门、徒呼奈何。查漏补缺,上级主管部门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而我们也看到,地方层面的创造性尝试,同样就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资金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积极启发。
此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在发布的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中,专门强调,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但从实际反馈来看,这一政策的落地实施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有媒体调查发现,在非学科类培训市场上,价格高昂的大课包仍有销售。有的课包“大”到了200课时,工作人员介绍,48课时在1万元左右,200课时的2万元便能拿下。
应该说,“量大从优”的逻辑,对于供需双方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真正禁绝超多课时的预付消费,是很难的。有鉴于此,一些地方又摸索出了教培预消费资金专门账户“托管”制度,旨在通过专款专用“实用实销”来规避资金挪用。倘若这套模式真正运作,或许将有望从根本上化解“卷钱跑路”的风险。
与之相较,此番广东索性更进一步,倡导教培机构“先上课、后收费”。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一看似完美的方案,其实是存在着明显缺陷的。首先,其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量大从优”“带量采购”这一教培市场的通用做法。毕竟,在“先上课、后收费”的规则下,家长“长期上课”的购课承诺无法约束履行,商家也就不可能按照“打折价”收费;再者,这一模式,也使得教培机构的资金压力空前巨大。自一开始就极度紧绷的现金流,也是不利于经营健康存续的。
事实上,教培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强化资金安全监管,和保障其现金流稳健之间,需要求取一个必要的平衡才是。“先上课、后收费”不可强求,但教培市场服务模式、收费方式的多元化,理应是长期的发展趋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