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是用感觉触摸这个世界,不是用理性解释这个世界。
有“成人感”的儿童画,不是儿童画,有“幼稚味”的成人画,更不是儿童画。儿童画是“用心”,不是“用手”,想象力永远跟随“用心”画的儿童,不跟随只“用手”的儿童。
儿童美术老师的灵性是把感悟注入儿童心灵,不是把绘画技巧灌入儿童。
成熟早的儿童学习潜力小;天真、幼稚、会玩儿的儿童学习潜力大。越早开发记忆的儿童学习的“后劲”越小;以情商为主,以感性为主,“幼稚期”长的儿童学习“后劲”越大。儿童绘画也是一个道理。
儿童画是:“只顾眼前”不管以后。儿童画从涂鸦开始就“命中注定”与“意在笔先”无缘,“成竹在胸”也不跟儿童玩儿。
儿童画画别以为认真听讲了,道理都懂了,什么都想明白了,就能画好了。儿童画画最重要的不是这些。儿童画画时的状态,表现的冲动,找没找到感觉,进入没进入角色,作画情绪,感觉、灵性才是最重要的。在儿童画这个行当里,作画道理永远干不过情绪,知识技法永远干不过悟性。
好的儿童美术是心灵的唤醒,不是知识的传递,是快乐的成长,不是学一门手艺。
儿童用眼睛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用心感悟的世界才是内心世界。如,幼儿画的不穿衣服的人,没有重叠的事物等。好的儿童画与不好的儿童画差别在于, 好的儿童画的动力是想象和好奇,不好的儿童画是模仿和死记。感性能力大多不通过技巧提高,知觉能力也不仅来自专业,感悟只能来自体验, 并非知识。
成人美术往往要先从基础开始,创造是以后的事。而儿童无须从学习成人入门, 凭直感就能直接进入创造。美术作品讲的是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儿童从老师那里只能学到一般的美术常识,是永远学不到创造的。小朋友们想一想,即便是老师教给你老师成功的经验,你学到的也仅仅是老师的技巧并没有你的创造在里面。所以,创造是不可学的,直感是不可教的,这些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琢磨、去寻找。
画画儿与学其他知识一样,再有悟性的儿童,如果不用心去做,也只能画得一般。在知识的学习方面,即便是再聪明的儿童,如果不肯下点笨功夫的话,最终他将是一个不聪明的人。
诗情画意是一种艺术的境界,大凡画画的人都是喜欢诗的。诗中是有形象的,但这个形象是靠读者去完成的;画诗意的人也是读者也要去想象,但想象的画面会因认识角度、生活经历、学习环境、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的不一致而各不相同。当儿童做到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造型符号赋予诗意的形象时,他们对诗的意和形,在想象中会碰撞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以让人信服的形象体现诗的意境。
不知道自己画得是什么的儿童,比非常知道自己画得是什么的儿童更有灵性,更有感悟。因此,也更见和谐,更有艺术性。不懂什么是和谐,只凭感觉画的,要比总想着和谐的画更显和谐。儿童美术的灵性和感悟胜过一切技法规矩。
儿童画只有真才是美。相反,没有儿童自己感悟的形,画得越像,越逼真,越不美。
儿童画的细节,一是靠儿童的感知,二是靠生活阅历。仔细观察还暂时派不上用场,虽然,儿童有时能把某个细节画得很具体,但这也不是靠观察取得的。因为,细节的观察须靠理性支持,不到一定的年龄是感受不到的。就像4岁的幼儿画的人都不穿衣服,到了七八岁,期间不经过任何教育,幼儿也不这样画人了。儿童画中的很多细节大多来自于亲身经历。有一个 5岁幼儿在画汽车时把雨刷给画上了,这在我教学经历中还是第一次看到。幼儿如果没这个感受,没经历过下着雨坐车,即便是当场画汽车写生,也还是画不出这个细节的。(图 7《车在雨中》邱晟嘉 5岁)
《车在雨中》邱晟嘉 5岁
关于儿童画,完整不是完美,完美了也不一定完整。儿童有感而发的,自然的, 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就是完整。虽然,完整并不那么完美,按成人的眼光并不怎么“好看”,顺眼,但它却是原生的,天成的。在儿童作品中大凡很漂亮很完美的作品与成人的精心辅导有着很多联系。虽完美但不完整,儿童的正常秩序被破坏了。
儿童作品关键是看画的画有没有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不是看画的画与真实差多少。
儿童因感觉的存在而发展,如果儿童在发展中受到成人的干预或剥夺了儿童的感觉,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就会退化。儿童画画唯一的武器就是感觉,除了感觉他们还不会用别的方法去认识事物。让儿童临摹别人的画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感觉!
艺术创作最需要的五个因素:自由、闲暇、好奇、个性、好玩儿,其中,最重要的是喜欢玩儿,艺术最喜欢这些贪玩儿的人。
怎样画好画的“理论”,对儿童来说没多大用途,即使把“道理”倒背如流,也还是没多大用途,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儿童画画更是如此。
儿童画画时,安排他一定要画好,儿童有了负担和压力了,很有可能画不好,什么都不说,儿童有可能画得很好。画前就想着一定要画失败的还没见过。画得好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好的环境及好的想法和灵感,而好的想法和灵感正是在画的过程中不经意时“溜”出来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创作大都来源于“尤里卡”式的瞬间灵感,事前安排又有什么用呢?
儿童画没有直感就没有感悟,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意,没有画自己就没有主动,没有大胆就没有创造。
对儿童美术而言:好的儿童思维方式比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画重要,好的创意比画什么像什么重要,好的想象比画得技巧重要,好的画画习惯比规矩方法重要, 画中的快乐比用功重要,画自己的感悟比模仿重要。
投入,真诚是儿童画好画的关键。有真而诚,由感而发,由想而创,由独而思是画的灵魂。
再复杂的事物经过儿童心灵感悟后,变得与他们的认知同步,只剩下最简约的线条,最单纯的造型了。(图 8《表演》董子铭 5 岁)
《表演》董子铭 5 岁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儿童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儿童在观察、实验的趣味中学习绘画,更有利于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不怎么需要技巧,却要有非常灵的感悟之心;绘画也并非只用手,更重要的是心领神会下的奇思妙想。
儿童画出自己感受的,画的时候投入的,这样的画一定是纯真的真诚的。儿童画不能反映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经历,儿童的体验,儿童的感受,没有了这些“感觉”的儿童画,肯定也就没有了儿童画幼稚、可爱、好玩儿的特征。这些画虽然是儿童画的,但肯定不是儿童画了。这时的儿童画再漂亮,再完美,再体现知识和技巧,也是很假的儿童画。
儿童美术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催化剂,不应是约束、限制孩子想法的凝固剂。
如果画画的人没有灵性,没有感受,线条就是个没有生命的外形,色彩就是一堆五颜六色的颜料,技法就是个人手头上的一点“功夫”。这样的画就像“打扮”的很像真花的假花,毫无生命的迹象,更没有感染人的力量。
关于儿童美术,当老师的要尽心、尽责、尽力的去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出力,而不是眼下的“学一手”招数。儿童要画自己,画感悟、画想象,不要听别人“指手画脚”,包括教你的老师。你觉得老师的话符合你想法的就听,不符合的就不听,老师的话也不一定都对,当老师的还有一个“毛病”,说技法的多,引导学生感悟的少,所以, 不符合你想法的不听也罢!
用感觉审视儿童画是个好方法,好的儿童画感觉一定好,好的画也一定是从心里自然流淌的。如果儿童审美体验和感觉缺失,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儿童都“不进戏” 找不到一点感觉的话,即便有“十八般武艺”,也画不出感人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