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上对“国学热”、“儿童读经”一直是议论纷纷,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相持不下,莫衷一是。这是好现象,表明人们在关心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很关心我国的文化建设;反映我们国家宽松的学术民主气氛,有利于繁荣文化事业。
应当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认识越论越深。研究国学的学者发表了很多见解,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该对“重振国学”,特别是对“儿童读经”有个看法。
妄自尊大不对,妄自菲薄也不可取。
说我国出现了“国学热”、“儿童读经热”,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目前尚未形成“蓬勃发展、热火超天”的燎原之势,还远远没有达到媒体所说的“热潮”的程度。
只不过是由于一些民办“国学班”、“儿童读经班”搞的师生身着古装、头戴古帽、脚登古鞋,一副很另类的“装束噱头”非常醒目,着实抓人眼球罢了。
任何社会文化现象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国学学术界一些人士倡导的“重振国学”和“儿童读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改革开放二三十年以后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的文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外国的文化刚刚传入中国,人们还没有很好地消化。在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应当引起重视。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长期封闭,由于眼界狭窄,孤陋寡闻,人们往往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一切都高于四邻;而社会一旦突然开放,打开眼界,人们又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产生民族虚无、崇洋媚外的思想情绪,无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时期,社会各界人的思想便从“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一下子转变为“民族虚无、崇洋媚外”。据记载,当时日本的文部省大臣森有礼就认为日语太落后,极力主张用英语取代日语为日本的国语;甚至认为日本的人种不行,主张日本的姑娘都嫁给外国人。历史上往往有极为相似的社会现象。
无独有偶,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是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中国第一次对外开放,中国当时也出现了类似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思潮。
这种社会现象很引人深思。
外国的文化,我们不能拒绝借鉴,要虚心学习,大胆引进,理直气壮地借鉴。因为任何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但面对外国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无视传统。学习借鉴时,要认真研究、咀嚼、消化,不要生吞活剥,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生搬硬套会消化不良,“水土不服”。因为中外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有所选择、取舍,并努力使之本土化,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以便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为改善中国的家庭教育服务。
外国的文化是有很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借鉴。但无论多么美的东西,当日久天长、司空见惯了,总会有产生“审美疲劳”的一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看看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哪些文化传统在今天还仍旧具有生命力。
现在的“重振国学”和“儿童读经”,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检视。
学习国学,增强儿童主体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是要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四个现代化。但“市场经济”和“四个现代化”都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在学习、借鉴外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同时,必须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民族意识的自觉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化。这就不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不然的话,建设一个中不中、西不西的现代化,中国人不见得有多高的幸福感。
特别是当前社会上已经出现的崇洋媚外的思想苗头,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引人注目。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倡国学,是有必要的。出现“儿童读经”的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中国过去,历来重视利用儿童启蒙读物对儿童进行教育。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儿童读物,承担着教儿童识字、生活常识、历史知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历来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现代儿童重新阅读这些启蒙读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心态、文化心理、生活习俗、道德风貌、民众性情等,甚至从中还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社会某些社会心态、文化心理、社会风尚,以及国民性格的形成、演进的若干蛛丝马迹,对增强儿童主体文化的认同感是大有裨益的。
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一般都文字简练、压韵合辙、朗朗上口、易背易记,内容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通篇是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从形式到内容,都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阅读启蒙读物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能丰富、活跃孩子课外文化生活。对儿童进行基本的“国学“教育,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还是很有意义的。
儿童学习国学要有所选择取舍,必须加强指导。
古代这些儿童启蒙读物虽然承载了传统文化,但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行为规范,不可能没有历史的局限性;而现在,毕竟是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了。有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今天还有积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则显得陈旧了,落后了,过时了。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在现代社就不一定还都是积极的,这是历史发展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
因此,在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所选择、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照搬。
鉴于此,对于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加强指导的态度,我是很赞成的。他们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是科学的,是负责的。
有人对儿童学习传统文化要有选择取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会“肢解“传统文化,有断章取义之嫌。
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还不到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传统文化,只能是粗浅地了解,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是系统的学习。
有选择地引导儿童阅读一些古代启蒙读物,就是让儿童初步地接触,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仅此而已。就是成年人学习国学,也没有必要人人都修炼成为“国学专家”,更何况是儿童。
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毕竟还是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尚缺乏生活经验和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他们对新奇的信息感受能力很强,但筛选、取舍信息的能力很差,面对积极的、消极的信息,往往会兼收并蓄,难免受到消极的影响,成年人有责任、也有能力对儿童读经提供必要的指导,尽量给孩子阅读有益无害的东西,以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不可推卸。
坚持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为主,以学习国学为辅,不能本末倒置。
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要分清主次。应当是在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在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国学,不能本末倒置。孩子们离开学校、家庭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必须首先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不然的话,会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很难融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现在,社会上一些民办文化教育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任意夸大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为辅,甚至出现以“国学”教育代替现代教育的倾向。这是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予以干预。
长期以来,由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推广普及的忽视,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一代人,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出现了一些“黄皮其外,白瓤其内”类似的“香蕉人”,这是不正常的,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现在,有的地区出现了“国学热”,“儿童读经热”,是“矫枉过正”现象,很难完全避免;但随着人们对重振国学的理性思考,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不必过于担心。
至于现在有的民办文化教育机构开办“儿童国学班”,组织孩子专门背诵、学习“四书五经”,我很不以为然。
民办学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很难有胜任国学教学任务的,只能是装腔作势,也就是“组织”孩子摇头晃脑地诵读,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机械记忆。只是苦心孤诣地布置古代私塾教室、用古装包装师生,也就是制造了一种奇异的“氛围”,用来抓住家长和孩子的眼球而已。
而孩子从中获得的,至多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皮毛”,等于炒了一锅“夹生饭”。我非常担心会误人子弟,给孩子们以后学习传统文化制造麻烦。
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什么有的家长会毅然决然地让孩子离开国家法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校,却“大义凛然”地不惜重金,让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去做专门学校国学的“实验品”,我实在是整不明白。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