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举办小学生“开笔礼”,推进国学文化进校园。江门市文明办供图
近日,陈白沙祠贞节堂内挤满了从各地自发赶来的学生和市民。一段典雅的琴箫合奏后,江门市政协副主席、五邑大学教授李旭讲授了国学课《刑政相参,教化为本——孔子的法学思想》。这是江门启动国学普及工程后,陈白沙祠国学堂开讲的第一课。
江门市委书记毛荣楷此前曾表示,江门“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也在微博提出,同城共融,文化先行;以文融城,步步为营,最终串起侨都之“五邑天地”。随着国学普及工程的启动建设,江门“以文融城”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基础
祠堂将成国学教育新阵地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有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江门市文明委印发了《2016年江门市“国学普及工程”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市开展国学普及工程建设工作。今年内新增的8所国学堂和10所市级示范祠堂将成国学教育新阵地。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按计划,今年江门将建设8所国学堂。其中,江门市直1所,设在陈白沙祠,四市三区将各建1所。各学堂建立一支由教师、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等组成的讲师队伍,定期开讲。开讲内容包括:国学经典解读、白沙思想研究、梁启超思想研究以及礼仪、书法、粤剧、武术、国画、文物鉴赏、传统手工等特色课程。听课不设门槛,年龄在5岁以上的市民均可报名。
在课程设置上,各市、区亦可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安排。如开平市国学堂,除设置唐诗宋词、声律、传统美德、粤剧、古琴等课程外,还增设开平民歌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课程,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作为农村传承文化、孕育文明的重要载体,祠堂是姓氏之根、宗族之脉、武术之源。除国学堂外,《方案》亦提出,深入推进示范祠堂建设,今年新增10所市级示范祠堂,利用祠堂开展敬老、尊师、开笔礼、成人礼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仪式,将祠堂作为国学教育的阵地。 传承
融入侨乡特色的国学文化传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逻辑的扩张,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精神生活的物化,精神和文化正被卷入利益最大化的冲击之中,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也正在流失。”李旭说道,“重建精神信仰,倡导礼义仁智信的基本道德,让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新树立侨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启动国学普及工程的意义。”因此,在接到邀请后,李旭便欣然答应加入国学堂首批讲师的团队当中,为普通市民授课。
李旭认为,江门的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南越土著文化。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民众南迁,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中原文化与南越土著文化融合形成岭南传统文化,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陈白沙文化。到了清朝后期,随着五邑地区百姓出国谋生,传统岭南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侨文化”。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梁启超等开风气之先的五邑人士。得益于海外游学经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五邑人士最先开始用世界视野看传统国学,用现代思想方法理解传承传统国学,这为江门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打下了根基。
除陈白沙、梁启超外,江门也是近代国学大师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文学家陈洵、翻译家教育家梁宗岱等一大批名人的故乡。它也诞生了一批如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等地方文化成果。那么,此次启动的国学普及工程又是如何结合侨乡本土文化进行建设的呢?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除国学堂外,《方案》中结合侨文化提出的建设内容亦不少。
在研究方面,《方案》提出建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研究基地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宣传阵地,弘扬江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艺术。同时将建立非遗展厅,举办专题讲座,发表研究成果,创作动漫、绘画、书法、创业设计作品,以多种方式宣传具有江门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
在武术方面,江门将依托广东省(江门)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侨乡武术文化,开设南狮、舞龙、双截棍道、咏春、蔡李佛拳等传统武术课程,定期开展侨乡武术培训、交流活动等。以蔡李佛拳、咏春拳、太虚拳、周家拳、李家拳、佛家拳等侨乡传统武术文化为依托,进一步挖掘武术文化资源。
在拓宽国学外延方面,江门提出建设养生之城的目标,以无限极、陈皮村、天地一号、得实等企业及中医医院为依托,结合温泉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健康产业,打造“健康养生之城”品牌,建立一批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在文旅融合方面,《方案》明确,要将国学学习与旅游结合,充分利用各地的乡村游和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策划“游学夏令营”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侨乡文化景点连成旅游线路,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参加“游学夏令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增强国学教育的实效。 ■记者观察
国学融入民众生活才有生命力
近年来,江门持续推进传统国学文化,逐渐形成一些常态性活动。例如陈白沙纪念馆内开办弟子规学习班,推进国学文化走进社区等。学习班包括小孩班和家长班,小孩主要是诵读《弟子规》和《孝敬》,学习生活礼仪规范,家长则是诵读、视频教学、内容讲解等更加深入的授课,现已吸引超过60个家庭参与。
2015年,江门举办小学生“开笔礼”,全市5.2万人参与。学生身穿汉服,进行正衣冠、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开蒙描红、诵《弟子规》、行谢礼等传统仪程。恩平市歇马“举人村”已连续多年在各级祠堂举办“开笔礼”活动。
对于社会普遍认为的国学文化高深、理解难,从而推广难这一看法,广东省国学学会副秘书长、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何德能认为,在五邑地区推广国学,关键是充分挖掘侨文化的内涵,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普及方式,化繁为简,化高端为亲民。例如,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难度高,但艺术工作者可以采用漫画、动画、电影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市民先认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了解与江门本土文化及艺术有关的历史、名人和故事。
“现在很多市民对国学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只有经典诵读、琴棋书画这些高端艺术才是国学,这个想法是片面的。”何德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国学文化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比如我们侨乡的明星文化、饮食文化、武术文化,这些都是国学。每个市民都是参与其中的”。
何德能在江门有一处工作室,大门常常是打开的。“我非常欢迎热爱国画的市民到我的工作室参观或者学习。”如今,何德能总是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到江门幼师授课,他还常常到全国各地等地进行国学文化传播研究。尽管这样的生活有点累,他却说:“看到很多人能从传统文化中受益,自己就多一份快乐和欣慰”。
谈及如何结合江门的文化产业进行国学普及,让国学惠及更多的群众,何德能表示,参与式传播才能让国学产生生命力。“有一次,我带朋友到新会参观葵扇工艺制作。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的朋友提出要现场制作一把葵扇。在制作的过程里,他更加了解葵扇的制作工艺,也对新会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邑地区的葵艺、蔡李佛拳、医术等国学文化,可以通过这种参与方式让群众对其有更深的了解,群众也会更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