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漂亮妙手不断,“全国围棋之乡”厦门未来如何落子?
本报记者 路鹏宇
高考作文关于俗手、本手和妙手的命题,引发广泛热议,聂卫平、柯洁等专业高手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
近10年来,厦门围棋也持续升温。诸如男子围甲、女子围甲联赛、CCTV电视快棋赛揭幕战、世界业余围棋公开赛等一项项顶级赛事相继在厦落子。2017年,厦门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全国围棋之乡”。4年后,厦门在“全国围棋之乡”的复核中成功闯关。
业内人士表示,厦门围棋近年来的本手下得可谓相当漂亮,并且妙手不断。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相比于福州和泉州职业棋手频出,2003年厦门围棋史上第一个职业棋手王鹭填补空白后,厦门再无职业棋手出炉。顶尖选手后继乏人,厦门围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厦门围棋要不要、能不能破解这一俗手?
2018两岸企业家围棋赛现场,聂卫平(右)、林海峰(左)等著名棋手参加。(厦门市围棋协会 提供)
俗手
本土职业棋手仅一人
培养之路如何持续?
1990年,当年的国家体委曾评出了中国最早的5个“全国围棋之乡”:河北省怀安县、上海市嘉定区、浙江省天台县、浙江省嵊州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区。而后从2011年开始,一批批“全国围棋之乡”纷纷涌现,厦门2017年获此荣誉时已经是第四批了,“全国围棋之乡”的总数也达到了35个之多。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73个。
恰巧也是在1990年,曾经跟张璇一道在1986年全国围棋团体锦标赛获得女子组亚军的福州选手余晓丹,从福建省队退役来到厦门,投身厦门青少年围棋的普及推广。她笑着回忆:“来厦门后,我在电信公司上班,周末教棋。现在第一批学生早已结婚生子了。”
余晓丹表示,她并不追求一定要教出一个职业棋手,“每个区域的文化不一样,北方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专攻围棋。但是在厦门太难了,可遇不可求。厦门的孩子拿到业余4段、业余5段后,到初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基本上就放弃了。其实这也没有问题,学习围棋的孩子理解能力都不差,到了大学一样可以捡起来。”
厦门唯一本土职业棋手、市围棋协会秘书长王鹭认为,俗手可以理解为贬义词,但其实并不算坏棋,“这属于人生的必经之路吧,总会有一些偶尔做出的无奈选择。”
王鹭介绍,厦门的现状是,孩子小学一毕业,基本上就不学围棋了。而职业棋手多的省份,则是孩子上初中后很多都在坚持围棋之路。一般而言,水平高的孩子,小学五六年级都可以达到业余5段的水平。再往上走,就是业余6段了。“业余6段意味着什么?其实就等于985大学。单单教棋,每年20万元的收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厦门,很多围棋苗子小升初时就都放弃了。”
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参加高考的厦门孩子中,会下围棋的比例还很少。一个令人乐观的现状是,厦门的青少年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学生的课后延时围棋名额常常被“秒杀”。如能持之以恒,也许假以时日,10年之后,在参加高考的厦门学子中,会下围棋的比例将得到惊人的攀升,而王鹭的“唯一”也能被打破,职业棋手之路,将有人同行。
柯洁2017年首次代表厦门参加围甲联赛。(本报记者 路鹏宇 摄)
本手
围棋之乡美名扬
群众基础如何夯实?
被称为“数据帝”的厦门市围棋协会前秘书长许云昆,把2012年看作厦门围棋蓬勃发展的开端之年。2012年,福建和厦门围棋一下子热闹起来,福建省恢复了停办多年的省赛,并创办了福建省联赛、后逐步延伸至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多地联赛。厦门也从2012年开始筹建厦门市围棋协会,并于当年开始连续举办“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也可以说,2012年是厦门围棋按下重启或者加速键的一年。”
许云昆向本报记者介绍,自2012年以来的10年间,厦门取得18次省级以上团体冠军、5次省级以上个人冠军,其中包括一次全国团体冠军、两次全国个人冠军。厦门参加了41次省级以上赛事,许云昆作为领队、教练或队员参加了40次比赛,“有夺冠的喜悦,也有铩羽的无奈,有死里逃生的大逆转,也有过山车般的跌宕历程。过去10年,我有幸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经历了绝大部分外战,我觉得我有责任把它们写下来。”据了解,许云昆目前正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昆哥围棋数据库”上连载厦门围棋最近10年的历史,他计划写40篇,预计9月完成。
2013年厦门市围棋协会成立,围棋受到厦门各界的高度重视,经常举办各项围棋比赛,本地棋手获得很多向职业高手甚至是世界冠军请教的机会,水平提高很快。厦门市围棋协会还创办了厦门围棋巡回赛、设立了厦门业余围棋内功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有特色,也得到中国围棋协会的表扬。
扎根厦门后,余晓丹创办了晓丹棋院、出任湖里区围棋协会会长,走进小学生的课后延时围棋培训。“在疫情之前,我们棋院有900多个孩子学棋,疫情以来减少到600人。跟我们规模差不多的,在厦门有三四家。而培训学员达到200人以上的,也有一二十家。跟我刚来厦门时相比,眼下100多家培训机构可谓几何级增长了。”
正是像余晓丹、许云昆这样一批批厦门围棋人不断地耕耘,厦门在2017年获评“全国围棋之乡”才水到渠成。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来厦门颁奖时说,厦门获得这一荣誉实至名归。
妙手
高手纷至赛事不断
未来发展如何把向?
曾获第二届“金姜堰杯”中国作家围棋赛季军的厦门作家南宋是本报一名资深记者,根据他的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俞斌、张文东等围棋国手来厦门,大家就非常激动了,从最近这10多年开始,聂卫平棋圣以及世界冠军马晓春、常昊、罗洗河、柯洁、江维杰等来厦门参加各种活动,已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厦门围棋的发展,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甚至没有机会与柯洁一起吃饭。”
2017年,厦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男子围甲队伍,世界冠军柯洁成为队内一员,并连续三年代表厦门参赛。而早在2013年全国女子围甲联赛开赛时,厦门就组建了自己的女子围甲队伍,余晓丹担任领队的厦门观音山队连续9年参赛,并且请来前国手、张璇八段出任教练,取得了一次全国亚军、三次季军。
厦门男队2017年引进柯洁,厦门女队2014年就与著名的台湾美女棋手黑嘉嘉签约,一时间引起轰动。黑嘉嘉的到来,也让两岸围棋的交流更上层楼。
曾经师从聂卫平的王鹭,率领团队致力于围棋人工智能的研发和推广。2018年至今,王鹭的团队在福州连续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大赛四届。吸引了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团队参赛,赛事也成为世界上参赛队伍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人工智能围棋赛事,并与中国围棋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公开赛、日本UEC杯世界围棋AI大赛并列为世界人工智能围棋三大赛事之一。
妙手不断,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厦门围棋的未来之路,厦门市社会体育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厦门围棋要想下出更多的妙手,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出台更有利于围棋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针对小学阶段就有围棋特长和天赋的孩子,打造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厦门围棋或许能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人物】
朱建共:
将柯洁的老师
招进厦大
2017年开始代表围甲厦门队出战的柯洁,曾经在2006年至2008年受教于厦门唯一一位本土职业围棋选手王鹭,而王鹭恰恰是2006年被厦门大学特招入学(2008年正式入学就读)。开厦大特招围棋职业选手先河的,就是厦门大学的风云人物——航空航天学院的朱建共老师。
为什么特招围棋选手?朱建共回忆,2006年他担任厦大围棋协会会长,厦大成功申办了2007年的第16届“应氏杯”中国大学生围棋赛。比赛举办前后,厦门的高校中刮起一股“围棋热”。在朱建共的组织下,“应氏杯”历史上首次邀请韩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参赛。作为东道主,厦门大学特招包括王鹭在内的三名职业选手,最终在29支参赛队中取得第5名(国内第3)的好成绩。200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第4届“富士通杯”大学生围棋赛,厦大获得第3名,取得厦大特招职业棋手后的最好成绩。
2012年以来朱建共组队参加每年一届的福建省大学生围棋赛(后来改名为“闽台大学生围棋赛”),厦大获得五届的团体冠军。朱建共介绍,厦大是国内最早开设围棋课的大学。2006年以来,他开设《围棋与情商》《黑与白-围棋之道》《围棋基础》等课程,第一次开课时,设定的名额是思明校区和漳州校区共400人,结果报名人数超过了800人,只能砍掉一半。在朱建共之前,马苓老师还在留学生中开设围棋课。
今年59岁的朱建共明年就要退休了,就在今年4月6日,他成为厦大历史上第一个因围棋获得“谢正赞体育奖教金”的老师。俗话说“千古无同局”,朱建共坦言,下一盘棋是和写作或者绘画一般的创作,草蛇灰线、伏延千里,黑白之间蕴藉着严谨、智慧与和谐,环环相扣,值得一代代人终生探寻。
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围棋大会现场。(受访者 提供)
【声音】
王鹭(80后、职业三段):
围棋是美学的艺术,达到一定的水平,棋手们都会追求棋形的完美,棋形的优美一般代表着效率高、漏洞少,往往隐藏着一招制胜的妙手,而棋形臃肿的下法,一般是俗手的集大成者,有时甚至是恶手。围棋也是思辨的哲学,兵无常形,技艺高超的棋手往往会根据局面变化而变换下法,不受本手或棋形的束缚,寻找最佳应对,有时棋形不佳的下法也可以成为妙手。
南宋(70后、业余5段):
围棋可以使人永葆青春与活力,以前觉得成年人极难长棋,有了人工智能围棋当老师,成年人依然可以长棋,这让人继续学习的热情大增。围棋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游戏,对一个人养浩然之气和提高抗击打能力大有帮助。“围棋十诀”的“不得贪胜”“弃子争先”“舍小就大”说的不仅是围棋之理,更是人生的大智慧;至于下棋的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相信棋迷在下棋的过程中会一一得到。
【记者手记】
体教融合 长路漫漫
王鹭在聂卫平道场教了柯洁三年,其中两年是一对一的教学。他向本报记者透露,“后来柯洁想去上大学,也是看了我上厦大这条路。”
成为柯洁难上加难。即便想成为王鹭,在厦门似乎也难以企及。余晓丹说,放眼全国,围棋的职业之路都比较窄,几十年来中国的职业棋手加起来也才800多人。
其实不仅仅是围棋,在厦门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轮滑,丁组、丙组和乙组的参赛人数每次都有几百人,年龄越小的组别,参赛人数越多,但是甲组参赛者因为忙于学习,常常无法凑齐比赛人数。
小众项目帆船,厦门在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中屡获冠军,但是到了初中生的组别,参赛人数也是大幅度缩水,以赛代练是这些大孩子坚持帆船之路的唯一选择。
厦门诞生最多奥运冠军的羽毛球,少体校选拔的好苗子并不少,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像吉新鹏、谌龙、郭振东、洪炜的父母一样,坚定地给予孩子支持呢?
竞技体育和文化课学习,是否能兼而得之?厦门的体教融合仍在走着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