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合肥教院的岁月
时光荏苒,一眨眼合肥教育学院毕业已经37年了,忘不了谆谆教诲的恩师,忘不了朝夕相处的同学,忘不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4年9月,怀揣梦想,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宁国路的合肥教育学院脱产进修,这届生物系有38位同学,都是在职教师,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小学,多数是中师毕业生,来自六安、安庆、合肥、巢湖、新疆地区,其中肥东11人,新疆4人,男女比34:4,最小的高朝晖19岁,最大的新疆的李慧莲同学已经35岁、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合肥教院前身是合肥师专,从金寨路搬到合肥十八中不久,一个校园两个学校。合肥教院属于专科成人高校,招生不久,主要招收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在职教师,当时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当年我们的宿舍是油毡屋顶的临时平房,借用附近的前进路小学教室上课,后来教学楼落成,回到学院上课,宿舍也搬到正规平房。虽然学院条件简陋,生源质量应该是杠杠的,大多数是出生农村的初中学霸,当年为了谋个饭碗上了中师,他们当年如果上普高,考上211应该问题不大。
由于时间太久,有的老师姓名、所教科目和课程内容都记不清了,毕业后教了一辈子初中数学,当年学的生物知识基本上还给老师了,不具备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年级班主任是范宁老师,教生物化学,好像安医大毕业不久,是个年轻活泼的美女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班主任工作细致入微。系主任谷行严是个风度翩翩的学者,教植物解剖学,入学前,我们基本上对生物一窍不通,只是参加成人高考前突击自学了一下高中生物,谷老师知识渊博、身材高大、头发一丝不乱、衣着讲究、治学严谨,厚厚的课本烂熟于心,使我们了解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特别让我们惊叹的是,在实验室里,同学们显微镜观察到的所有疑问,谷老师都能够当场做出准确的解释。陈燕老师教植物分类学,感觉陈老师童心犹存,谈起植物分类如数家珍,背包里经常带着植物标本,带我们去大蜀山、逍遥津公园、琅琊山辨认植物、采集植物标本。陈国莉老师教动物学,对所教学科了如指掌,使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分类、进化,了解了门纲目科属种的意义。二年级班主任是朱为志老师,教人体解剖学,谈吐幽默,以诚待人,写得一手好字,中医学院毕业,所教科目的专业水平可想而知,让我们对人体结构有了系统的了解。李正平老师教遗传学,和蔼可亲,让我们了解了DNA、性别与X、Y性染色体的关系、为什么会有遗传病?张世华老师教动物分类学,让我们了解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爬行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等六大类;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软体动物、蠕虫、昆虫、甲壳动物等门类。李军老师教我们微生物,篮球场上,潇洒的三分球动作令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黄石卫老师教心理学,把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诠释得浅显易懂,课堂上的幽默语言令人捧腹大笑,他说:情绪和时间变化有关系,约会等待时,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分别时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令人难忘的是去南京植物园、上海动物园实习,不少同学是第一次去大城市,张老师担心我们去大城市走丢了,一再交代注意事项,顺便参观了中山陵、莫愁湖、雨花台,逛了上海的南京路,感受到南京路真的太长了,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去中医学院看人体标本,了解了人体基本构造;去省教院大礼堂召开元旦晚会,徐先才、王雪黎合唱的十五的月亮韵味十足,领略了新疆少数民族同学的能歌善舞。
许多同学没有学过生物,只是参加高考前自学了高中生物,可以说是死记硬背,在合教院是生物的启蒙教育,班级学风纯正,晚上自觉自习,没有老师看管。李坤维同学真的聪明,平常很少上自习,喜欢看小说,考试前突击复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成了太湖中学高中数学名师。当时许多同学进修的目的是拿个大专文凭,当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有的在农村教书,想拿到文凭后调到城市中学;不少人外语不行,不敢奢望考研;当时专升本不考英语,有的同学想考专升本,可惜当年华师大专升本没有招生,也没有其它专升本途径,只能断了这个念头。我喜欢数学,当年成人高考时数学没有复习,满分120,考了112,当年合教院数学系没有招生,听说中学缺生物教师,考虑将来想调动工作,就报考了生物系。同学们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当时不少同学参加了校外外语培训,后来四个同学考上研究生,谢维矢志不渝,考上南京铁道医学院硕士、南大博士、留美,后来是东南大学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是同学中学术最高的。魏胜林、张平同学自学日语,考上硕士,分别成了安农大(后来调入苏大)教授、央企高管,章军同学考上硕士,在国企工作,后来成了私企老总。谢维同学是我师范学长、合教院同学,是我最佩服的同学,从他身上可以看出:科学家一定要有智商、有理想、有毅力,他在合教院时志趣高雅,除了读书,喜欢篆刻,那时候就能看出其不是等闲之辈。
合教院毕业以后,张奎许友义考入省教院脱产进修本科,四人考上研究生,伍小平改行当了公务员,张庆年王雪黎进入教育局,周晓媛改行去了327地质队,高朝晖同学先去乌鲁木齐市教书,后来下海去广州,自学成才成了IT高手,其他的都在中学教书,大部分教中学生物,不少人如愿以偿调入城市学校,李坤维庞振华倪作华成了中学数学老师,不少人成了骨干教师,基本上都评上中高,彰显了当年合教院学生不俗的素质。后来合肥教院并入合肥学院,宁国路校址成了合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担心评数学中高专业不对口,2000年我和庞振华再次进入宁国路校区,函授学习数学专业。
岁月如梭,周黎明的二胡声、魏帮锦的小提琴声、高朝晖的吉他声还在耳边回荡,丁松海徐晓红徐先才张庆年篮球场上驰骋纵横的矫健身姿还在眼前晃动,弹指一挥间,37年过去了,合肥教院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同学们已经满脸沟壑,两鬓斑白,青春不再,激情已退,陆续退休告老还乡了,少数老师和同学已经离大家而去。
年近六旬,回头望望,人生其实很简单:青少年时期好好读书,考取学校谋份工作,工作后立足岗位,争取事业有所建树,找点成就感,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今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腰缠万贯与生活幸福未必有多大关系,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含饴弄孙,才是今后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