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业,人才为本。郑州中学作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实验学校,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的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需求,不仅发挥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建立科学的机制体制,而且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年来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12年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以来,累计走出800余名优秀人才,分别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斯坦福、剑桥等国内外著名高校。
12名同学跳过高考,进入西安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
2023年3月2日,从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传来消息,郑州中学初中部九年级张杰铭、党钫译、张致国、朱梓铭、李羿宏、程永铄、刘益甫、郭梦泽、侯玮宸、张慕凡、翟秋实、潘韵豪12名同学,一考免三考,跳过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试,被西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录取。
据悉,本次西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考试,全国共有两千余名优秀考生报名,录取人数为200多人,竞争异常激烈,郑州中学依然有12名学子考取西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录取人数位居河南省第一,其中张杰铭以总分448.4分,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西交大在河南省的录取“大户”,截至目前,郑州中学已先后向西安交通大学本硕连读少年班输送84名优秀学子,学校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被授予“西安交通大学卓越生源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优秀生源基地”。
是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让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不断创造奇迹?
创办适合每个孩子教育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郑州中学建校以来,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学校摒弃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和行为,推行素质教育,实践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唤醒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生命意识,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智能特点及个性特长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走进郑州中学的学生的才华都得以发现、潜能都得以开发,从而实现教育的创新,达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这就是郑州中学的教育智慧,这就是郑州中学富有智慧的教育——“不为教育而赢得教育,不为教学而赢得教学”。
郑州中学校长高正起说:“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而实施的教育,是目光短浅的教育;不能站在持续发展的高度而实施的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不能站在全面而个性发展的高度实施的教育,是畸形和残缺的教育。”郑州中学一直坚持人才的培养需尊重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的理念,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在潜能、个性、志向等各方面与普通后备人才存在差异,对他们施以合适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对他们的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我们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精神;具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合作、交流与实践中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超群、特长突出、志向远大、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优秀中学生,为学生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原名班主任,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最具影响力班主任,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三次当选为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的九年级一班班主任吴红霞老师说:“目标引领方向,行动成就梦想。在学校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我的班级建设目标是: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使其中的每个成员不积怨,有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比学赶超、公平竞争的学习意识,有积极的人格、宏观的视野、领袖的气质、济世的情怀。目标的作用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唤醒’孩子们内心沉睡的潜能,为他们的未来开了一扇窗。班级目标是班级的黏合剂,可以把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可以使班级成员保持蓬勃朝气。一个集体有了自己的班级目标,有了集体的意志,这个集体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为了更好的实现班级目标,我们经常举办一些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比如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每天的好题分享,每个月的心理讲座,每个月的班级人物评比等等,每次的活动,张杰铭同学都积极参加。在目标的引领、文化的滋养、活动的激励下,我们的五班形成了生机勃勃、具有创造精神的独特氛围和良好班风,张杰铭同学也由最初的内向拘谨变得阳光开朗。”提起班级目标,这次西交大考试成绩位居全国第一的张杰铭的班主任赵志娟这样解释到。
九年级六班班主任孟华则非常注重为孩子们确立高远的目标,她说:“让孩子们一路前行的就是目标,它能让孩子们充满乐趣的学习,积极地思考,勇敢地尝试,不断地拼搏。让孩子们愿意去期待明天是我最初也是最终极的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政治家。”“黎曼和丘成桐是我心目中的巨人,为我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我希望将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达到崭新的高度。我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谈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李羿宏、刘益甫心中充满了力量。
每周,教师们都会带领学子们温习郑州中学誓词:“我是郑州中学人!我立志,有梦想!我奋斗,我坚强!我忠诚,懂感恩!我奉献,勇担当!做世界的中国人!”激励学子树立高远目标,做一个优秀的郑州中学人,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郑州中学文化,将“志向、梦想、奋斗、坚强、责任”这一郑州中学人的精神内核,深深扎根心中,孕育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在这些目标的激励、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感召之下,一届届郑州中学的学子们才志存高远、胸怀家国、奋斗进取、挺膺担当、行稳致远、跨越山海、实现理想。
多元课程——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厚植肥沃土壤
课程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学生得以成长的源头活水。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构建符合新课改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课程既要体现国家对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的教育重在“选择”,以多元化课程和先进的育人理念培养全面而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打造看得见的未来,是郑州中学人的使命与责任。
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秉承“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项目带动,考核评价”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聚焦核心素养,规范课程设置,选择与整合各类课程,形成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计划。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学校与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郑州机械研究所、北斗云谷、大学科技园等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从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公民与社会、健康与生活、实践与创新六个维度开设了50余门校本课程,如“走进德语世界”“航空模型原理与制作”“造物设计” “魅力汉字”“历览五帝,史望千年”“知礼行天下”“时政秀”“英语角”“趣味科学实验”“魅力交响”等;成立了30多个学生社团,如模拟联合国、定格动画、研究制作社、极客.即刻社等,从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学校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三个层面:基础型必修课、拓展型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基础型必修课以国家课程为主,兼及地方课程,保证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效应。拓展型选修课以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为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学习精力自行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尊重个性、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宗旨,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在基础型必修课程方面,根据学生学龄特质、认知水准、发展需求和现有学材的实际价值,对国家课程进行加工、重组或补充,对必修课程各学科知识模块重组教学。语文按体裁、主题、作者整合;英语按课型整合;信息技术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等核心素养整合,在七年级增加scratch编程课程;音乐按戏剧、演奏、舞蹈、创作等主题整合。
谈到课程设置,初中部教务处主任水宏伟说:“经过整合的国家课程,节奏更快,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拓展类课程,来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层次,学校目前已经开设的拓展课程有50余门,如《数学金思维》、《深度物理》、《生命科学》、《典范英语》、《辩论达人》、《我的世界之旅》、《陶艺》、《思维导图》·······在选课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课堂不是一潭死水,而变成我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实践探究的舞台,我们更多关注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探究、自学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思考、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学校在课程上十分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与兼顾,既注重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如逻辑思维、创造能力、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也注重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如健康的心态、宽容的心胸、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培养我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这些能力和素养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一路走来,西交大考试成绩位居全国第一的张杰铭尤其感谢学校开设的课程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知识运用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够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贯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以跨学科学习课程实现了这个目标,培养学生创新与研究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聚焦学校育人目标,提炼实践主题或主要问题,建立课内学科知识关联,从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利用GRASPS策略进行跨学科任务设计,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如:《机器人》、《中学生领导力》、《大河行》、《STEM课程》、《天骄论坛》、《模拟联合国》、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支教帮扶、“春之声”音乐会、艺术周、辩论赛……
以《大河行》课程为例,将实践主题确定为学生的“环境素养”,在化学、地理、生物三个学科间进行,化学:“采集水样、测定水中污染物、进行污水净化实验”;地理:“实地观察黄河水文特征(水位、含沙量、汛期等);生物:“调查黄河湿地植被,保护生态多样性”。将不同学科的观点,聚焦于“黄河的治理”问题,在不同观点间建立联系,以增强保护黄河的意识、治理黄河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课程互通、互融,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知识桥梁,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变成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实践探究的舞台,学生更多关注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探究、自学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思考、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九年级二班的班主任,青年教师代表王辅说:“作为英语任课教师,我很注重学科和课程的特色,以及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英语不是单纯教授学生一门语言,而是以语言为载体,开拓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眼界,以及多元文化意识。如生物、地理和英语的融合课程‘开眼看世界’;融合中英文化的‘品鉴中英文诗词 ’;融合科学的‘Ted’里聊大咖……这些特色课程,让孩子们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朝着‘乐学、会学、用学’的多维度发展。例如刘益甫同学,初来二班时,因为所处小学的缘故,虽然成绩不错,但在知识领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可是两年多后的他,不仅可以轻松游曳于数学物理的精妙,笑谈科学与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内心的强健与自信。如西交大考试里当看到‘如何让一张大理石床躺起来像席梦思一样?’的考题,他可以和考官侃侃而谈——从物理原理到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拿到“仓禀实是否为知礼节的前提基础?”这样的论题时,可以从政治、历史、哲学等多角度逐一分析、综合概述。也许就像面试环节中要求的那份自画像,教育需要的创新不是孩子们画的有多像(追求高分),而是正视自身的特点,欣赏自己的从容,以及那份难能可贵的自信与求真。”
“在校本课程《数学金思维》中,我得到了非常丰富的知识,激发了我源源不断的数学灵感;《几何画板》则将数学中的美感与信息技术的便捷完美地结合,让我更准确地领略了数学美好的内蕴。”“我所选的是校本课程是汉源课程,对字源、词语、经典等均有所了解。我十分钟情于快乐篮球课,这既关乎喜爱,也是能与同学们自由嬉戏的快乐时光。虽然每次课后大汗淋漓,但难掩竞速和冲刺的乐趣。”“在七年级时,我选择了英语趣配音和电影欣赏等校本课程,通过给电影中的情节配音以及聆听电影中的语句,我的口语和听力都有所提高。八年级时,我选择了“趣味科学实验”课,在课上进行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培养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提起校本课程,党钫译、潘韵豪兴致勃勃地说。
多元的课程与蓬勃的生命相遇时产生了巨大力量,多元的课程促进学生思考、学习和实践;多维的学习视角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具备自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多样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视野开阔,能够站在世界与时代的高度思考问题。多元多维、互通互融的课程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自学、综合、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入活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多元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面对单一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或进行项目探讨。通过与团队沟通、交流,创造性整合已有的知识、技能,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真实的挑战性任务。基于此,就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解题为中心的学习,而实施以情境化、模块化为特点的单元教学设计。其特点是: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整体化设计教学单元,构建各学科模块学习目标层级体系,在大概念和大目标的统领下,依托核心任务情景和与之交织的问题链,运用学科知识加工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标准,有计划、有序地开展真实的学习。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路径与方法,更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独立完成学习与探究任务。
在物理课上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物理组教师讲《透镜》这一章的时候,根据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对章节内容和顺序进行了整合,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制作照相机和投影仪,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透镜的概念以及眼镜的成像原理。
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郑州中学还构建了“问题探究,训练拓展”主导课堂教学模式,依据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教学评一致性 ”理念,提高课堂的目标性、适切性和有效度;通过“课前提出问题,课中研究问题,训练解决问题,拓展发展问题”这一课堂流程,通过“小组合作文化”的构建,让学生“乐学、会学、用学”。其核心是以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课堂问题化、问题探究化、训练模块化、模块层次化,最终达到教学全优化。
提起课堂教学,创新项目实验团队骨干、物理教师李静说到:“春节期间《流浪地球2》的热播,受到大家的关注,里面蕴含很多物理知识原理,物理组的老师开发多个物理知识原理系列专题,通过对《地球流浪方案设计》的分析,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课堂教学,如:为什么要逃离太阳?如何逃离太阳?逃往何处?在课堂上极大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这六个方面的操作过程和能力水平。问题探究、训练拓展的核心是在学生的自我学习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为了以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化的规定和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堂学习的高效与实效。”创新项目实验团队骨干、数学教师张文惠这样说。
“在课堂上,我们多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课堂上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尽情畅想、激烈争论、合作交流,分享独特的感悟、碰撞激发的灵感、体验创造的欢乐。”朱梓铭、张致国和张慕凡颇有感悟地说。
提起在郑州中学近三年的学习,潘韵豪和翟秋实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经过近三年老师们在课堂上对我们的教诲和引导,我们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的进步,还能获取不同的思考路径和解题思路,这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堂中蕴含的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和挑战等精神,都是我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激励评价,唤醒学生自我成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我评价也是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倡导的“主体体验式德育模式”坚持十项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设计;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辨析;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自己去表演;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郑州中学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思想发展、学业发展、心理成长,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形成了 “主体体验式自我教育”德育形态,建构了“三自教育”(即“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生活上的自我管理,学习上的自主合作”)评价体系,在序列化主体体验式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评价、自我践行四个环节,开展主动反思、自我唤醒、自我激励,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进步,在自我评价中不断进步与成长,从而形成集体荣誉感强烈,文化氛围、学习氛围、发展氛围浓厚的班集体。
郑州中学还构建和完善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璀璨星空计划”,对每位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使单一的成绩单成为更有温度、更加丰富的青春成长记录,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综合素质评价突出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既关注学生共同基础,又关注学生个性特长;既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多元的评价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形式也灵活多样:笔试不是唯一的评价形式,整个评价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方式。创新型评价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它注重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培养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意识。
这种德育形态让学生在“合作”之中懂得“担当”,在“自主”之上孕育“创造”,在“自省”之后完成“蜕变”。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全程化、多样化和生活化,让教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实现思想升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下的学生就是在这样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在全面发展中学会了担当,在担当中有了责任,在责任中不断成长。
评价不仅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发挥着“指挥棒”的重要功能。下面以《大河行》为例来说明。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最终的评价不能也不可能单一,它必须是多元的。比如,在生物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采集各种植物、制作标本,同学们的采集过程、标本的制作与丰富程度都成为最终影响评价的因素;美术老师带领摄影组的同学用镜头记录了整个活动的过程,活动后经过筛选、整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出,每位参观影展的同学都可以为喜欢的作品投上自己的一票;历史小组和地理小组的同学在行进到花园口记事广场时,会分别就1938年花园口事件进行现场讲解,共同回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介绍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解说词的专业程度、配合的默契程度、声音的洪亮程度等等都是评价他们的标准。评价多元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彰显,对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等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全面推行导师制,护佑学生健康成长
为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还一直注重探索学生德育新思路,实施德育序列化和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立体化、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导师制正是实施德育序列化、深入推进实施德育课程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等方面的引导,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更是“双减”背景下学校转变育人方式的主动作为。
真正的教育是陪伴,“看见”孩子,才能让生命有所不同。导师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之一,是学生的心理疏导者、思想引领者、行为纠正者、生活帮助者、学习辅导者、家校沟通者,导师细心呵护、用心陪伴,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个性发展,真正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位导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况,并及时记录在学生成长手册上。通过与学生沟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循序渐进、科学施导,将德育与文化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