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阳文人的培养摇篮——萃升书院
《东泽说沈阳》,原创首发!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它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有一千余年历史。全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大约七千余所,为发展古代教育事业和繁荣学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古代书院由社会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共同捐资营建,一般有学田养护,有些则靠官府资助。其教学形式、办学规模、课业层次不尽相同,但都以教育为基本职能,以培养学员参加科举为基本目标。较高层次的书院多由知名学者授课讲学,也是当地文人学士研讨学术的场所。
萃升书院简况
沈阳的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距今已经有293年的历史,原址在沈阳市沈河区朝阳第一小学内,和原来孔庙相邻。
历史地位。古时书院,如现今之大学,为学子求学之所,名儒授业之地。历史上好多的文人学者、名人志士,都曾在学院求学或设坛授业。清代中期,书院变成了应试科举、求取功名的进修场所。在东北,沈阳的萃升书院同铁岭的银冈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盛京三大书院。如果说这三座书院是东北的最高学府,那么,萃升书院可称沈阳最早的大学。
建成年代。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时任奉天府丞创建,院址设在奉天城天佑门内的府丞公署东面,最初只建厅堂三间,规模较小。乾隆初年,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德胜门(今大南门)学宫右面建立义学,不久改为沈阳书院。
乾隆七年(1742年),奉天府尹霍备率领下属劝募官绅捐献,集资开基拓土,扩建沈阳书院,增建学堂五间,宿舍及食堂二十一间。从此,沈阳书院规模初备,名声外扬。
经营与管理。萃升书院学子众多,开支巨大。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官府拨付,二是乡绅的捐赠,再有就是学田的租银。学田是官府划拨给学校的官地,学校把他租给当地的百姓耕种,年终收取租银,租银作为学校的日常开支。萃升书院的学田很多,不仅在本地有,在外地的锦州也有,学田最多时达两千余亩。
萃升书院的规章很完备,奖罚分明。学院每年要举行数次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伙食及其他费用上的奖励。教授(老师)每学期要讲课二十次,由山长(院长)评定好坏,按评定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由于书院的管理严格,奖罚分明,所以成绩斐然,名声大振,各府县学子纷纷报考,盛况空前。
萃升书院名声大,教授(老师)的薪水自然不菲。在辽宁档案馆,就有一份关于奉天府儒学教授王泰享领取萃升书院津贴的报告及官府的批条。档案表明,王泰享的一半津贴就达二百五十两,年薪高达白银五百两。可见当时萃升书院教授的薪俸之高。
萃升书院碑记
该碑碑阳刻有《重修盛京萃升书院碑记》,背阴刻有《书院条规》,共计两千余字。该石碑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刻立,记述了萃升书院始创、重修的盛衰历史。1986年,萃升书院碑被移至北塔碑林。
形制:砂岩质,碑首高51,碑首宽66,厚21,碑身高119,宽62,厚21,碑座长87,宽54,高44。竖式,长方体莲瓣座。
碑文节选:盛京为陪都首善之区,学官之西设立萃升书院,为培养人才之地。志云创自学使者任蘅阜前辈时。康熙己亥也其始规制未甚宏敞。至乾隆壬午学宪欧阳先生继而修之,历今又八十余岁矣。都人士久被数朝,圣教涵濡,争忍翟万,文风蒸蒸日上,学舍湫隘肄业,渐不能容口。又墙宇摧残,如创始兴学之意何岁。癸卯宝坻李新塘先生督学,兹土上承国家作人之雅化,慨然有志,重整宏规,而屏藩诸上。宪首倡官吏捐廉,务成盛举,惟宽董事者难其人众。宽台公议,择属本城绅士二人,专司其役,第功程颇巨资费,殷繁绅士等,复劝捐于中外各城人士…….梓人之传讲堂五楹,地址仍旧东西书舍,址十余间拓至二十余间,每三间一院面皆南向。厨房旧三间,今增两间口。门原两间,增一间。左间司间住右间,积宁器件中间一间,内外界以花墙。东西便门各一,围垣甬路,俱以砖石中间。外东孝子祠,西节妇祠,各院各三楹,皆南向。君圣祠三楹,居后进门一间,另界以墙旧所无也。一切屋宇皆更旧易新,焕然改观,惟文昌阁重加揭瓦丹红焉。至圣朝自大成殿口口圣口口无名口乡贤二祠皆彩泽一新。又添建藏器所三间,祭器、乐器,踵事增华岁于备矣,共资费壹万两千余金。
道光二十四年岁在甲辰嘉平月
欧阳瑾题写萃升书院匾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任奉天府尹欧阳瑾取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题写萃升书院四字楷书匾额,悬挂于书院的仪门之上。同时做跋于后,记述书院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后人的期许。从此,沈阳书院正式命名为萃升书院。
书院山长
萃升书院的历任山长(即院长,亦称主讲)由绅董公荐产生,非德高望重之士莫属,并且多为学界泰斗。如道光年间的进士刘文麟,他原为广东即任知县,曾倍受林则徐器重,后因触忤上司而被弹劾,转归故里,在盛京文坛久负盛名;同治年间进士曾培祺,曾任国史馆编修,主讲萃升书院多年,他也是诗文名家。
萃升书院历任山长有:
张震,字雨辰,承德人,道光乙未举人;
缪德禧,字立亭,承德人,嘉庆庚辰进士,原任吏部郎中;
刘文麟,字仙樵,辽阳人,道光戊戌进士;
刘梦瑚,字孔谓,金州人,道光己酉进士;
周僖,字怡园,海城人,咸丰己未恩科举人;
曾培祺,字兴九,辽阳人,同治辛未进士,国史馆纂修;
陆鸿遵,字翊周,广宁人,咸丰辛亥举人;
尹果,字小皋,承德人,同治戊辰进士,内阁中书;
李维世,字栋臣,锦县人,光绪甲午恩科进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阁学士尚贤主持书院,开设时势策论课程,追求学以致用。两年后书院改为校士馆,由举人刘春烺任主讲。不久,俄军占据院舍,辟为军营与马棚,遭到严重毁坏,萃升书院从此人去屋空,荒芜颓废。
张学良复兴书院宏业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十分重视东北的教育事业,尤其重视国学的传承与发展。在听取了一些学者的建议后,决定出资二万大洋,重建沈阳萃升书院。这件事在辽宁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此时的沈阳萃升书院,已是蒿草满地,破烂不甚。张学良先请设计人员对旧院落重新规划,后召集工匠对老房屋重新修葺。经过改建,一个全新的萃升书院呈现在世人面前。随后他又派人到各地购买经书子集等图书,在文昌阁设立图书馆。
硬件完备,又进行软件建设。首先,他建立了一套精干的管理机构:设院长一人,院监一人,学监一人,庶务一人,文牍(兼图书管理员)一人,事务员一人。为了管理好萃升书院,张学良亲自出任院长一职。聘请著名学者于省吾 担任院监,全权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并且还决定每年出资四万元,作为书院的日常开资。
张学良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除让于省吾亲任院监外,还从北京请来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王树楠,古文泰斗吴闿生,史地专家吴廷燮,以及后来的国学大师高步瀛 等。一时间,沈阳萃升书院名师荟萃,羡煞他人。
学生管理
学生主要是通过考试,由奉天省教育厅直接负责,层层选拨,择优录取。此外也有保荐和自荐的学生,如辽宁省档案馆就存有一封自荐信,是一个吉林学生刘心博写给奉天省长的翟文选的,信中说他志向国学,十年不缀,非常想到沈阳萃升书院就读。后经研究,如愿获准就读。
萃升书院除正式录取的学生外,还设有旁听座席,也称院外生,即经院监批准,参加旁听的学生。书院规定,不论正式生还是旁听生,一律免收学费,学生只交书费和伙食费。
学生学习期间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月会考一次。为了鼓励学生学习,设立奖学金,院内生与院外生均有,各为二百块现大洋。奖学金分为四等,每等数目不同。
书院还设有院刊,名为《萃升丛刊》,刊登教授们的著述及时评性文章。《萃升丛刊》很受读者的欢迎,是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期刊。
萃升书院复办后,呈现了一派兴盛景象,求学者纷沓而至,课堂拥挤,人满为患。课遐之际,向名师求教之人是络绎不绝,学员间相互探究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只可惜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书院被迫关闭,学员流亡关内,萃升书院彻底废矣。